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风水家居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革俗汉化:北魏孝文帝与太和五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雷斌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北魏(386—534)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由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

  

  

  北魏(386—534)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由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初称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直到398年,才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南北朝对峙正式形成。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即位,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

  拓跋宏(467—499),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zhongguo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zhengzhi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499在位)。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嫡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尚幼,由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执政,在冯太后的辅佐下北魏朝廷开始推行自上而下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汉化政策,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太和十四年(490),孝文帝正式亲政,派官员赴南朝首都建康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修改北魏zhengzhi体制,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冯太后去世后,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推行的强制性汉化政策,其中明令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还把自己的姓也改成“元”;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孝文帝为了推广汉文化,不惜以彻底清除本民族文化为代价,禁止这些鲜卑贵族延续本民族语言、传统、风俗。

  北魏建国虽早,但始终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依赖自然经济的生活,货币使用并不占主导地位。迁都洛阳后,社会经济发生变化,货币需求增长。为解决货币问题,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开始仿铸中原地区流行最为广泛的五铢钱,加以自己的年号,被称为“太和五铢”,此钱铜质较为粗劣,文字湮漫,这与游牧民族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相比较同时期南朝钱币,太和五铢略为逊色。对于长期没有铸造货币的北魏政权来说,太和五铢无疑是建国百余年,铸造的第一种货币。

  zhongguo钱币博物馆收藏有一枚太和五铢钱(见图),重2.3克,直径24.9毫米。太和五铢皆为篆书,“五铢”二字完全仿铸汉式;“太”字左右均弯折,下点作横划状;“和”字作出头状,寄穿。太和五铢在推行之初,就被规定只允许流通于首都洛阳地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流通货币,所以铸造数量较少,如今也已是鲜见货币之一。由于钱币制作粗劣,导致民间私铸之风盛行,造成物价持续波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499年4月26日),由于过度操劳政务与战事,年仅33岁的拓跋宏驾崩于谷塘原之行宫,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孝文帝的改革举动使鲜卑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zhengzhi、军事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为zhongguo历史的演进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