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传统佛教如何走向现代社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朱凡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题: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成功举办:传统佛教如何走向现代社会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本次论坛由财团法人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zhongguo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清华大学、zhongguo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十七名学者进行了论文报告,二十余名学者参与了评议及讨论。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会场。

作为宗教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宗教社会学不仅是古典社会学的重要领域,在当代zhongguo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透过对zhongguo佛教及其信仰方式变迁的考察,以此为线索,重新检视佛教思想变迁、社会实践、组织互动、信仰规则,既可丰富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中西对话,也能为宗教的社会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让教授主持。程恭让指出,佛光山人间佛教弘法历程的社会实践,是对佛教深刻社会思想的再度发展和弘扬。此次论坛是首次在大陆地区以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人间佛教的论坛,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

会议召集人、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在开幕致辞中说到,佛教社会学的本质即是一种以佛陀本怀为底色,经由佛教信仰共同体实践的社会运动。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观念,其社会实践也回应了有关制度、组织等重要的社会学问题。人间佛教特别重视制度建设,而制度往往决定了佛教实践的公共特性与社会功能的表达效能。

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则表示,佛教的弘法史,就是佛教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人间佛教弘法的历程,即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积极实践。妙凡法师强调,人间佛教的核心价值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旨在抵达“从三好、四给到五和理想”,实现“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zhengzhi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因此,人间佛教应积极关怀人间社会事务,包括文化、教育、环保,乃至zhengzhi方面,推动社会的净化。人间佛教的社会学研究,是佛教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取向,也是对人间佛教弘法利生实践的学术探索。

本次论坛上,与会学者报告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主题:人间佛教的社会史研究、人间佛教的信仰方式以及宗教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实践。

人间佛教的社会史研究

宗教的历史研究,既是宗教研究人文取向的主要进路之一,也是探讨宗教发展史的重要研究方法。而宗教的社会史及其社会思想史,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维度,拓展了既有的研究取向与问题意识。

zhongguo佛教社会史研究的三种转向

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讨论了zhongguo佛教社会史研究中“生活、主体、内在”的三种转向。他在报告中指出,近几十年国际学界对zhongguo佛教社会史的研究呈现出几大特点:重视社会、zhengzhi、儒道文化对佛教的压力和影响,很少关注佛教自身的主体意识与自觉调试;重视佛教与社会在zhengzhi、慈善公益、社会生活等层面的互动,很少关切佛教作为“佛教整体”的内在协调性和作为“宗教教化”的主动性;充分重视高僧与文人、统治者等精英的社会交往和文化影响,很少彰显“僧”作为群体的群像表象。

圣凯认为,“佛教zhongguo化”的过程,是“zhongguo文化”背景下的“僧众”在zhongguo疆域的宗教实践过程。回到宗教人类学的视野,“僧众”既要面向和接受来自印度的佛教,气候炎热的印度,形成佛教的“苦”的理论和出世思想以及斋戒、沐浴和坐禅等宗教生活,更要面对与回应固有“汉文化”背景下的“众生”,地处温带的zhongguo汉地,形成重视家族礼制、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等。“僧众”在汉文化地区既要满足自身的生命解脱、更要教化具有明显不同文明气质的“众生”,这种“身体实践”所带来的观念冲突、制度矛盾以及生活无法展开的困境,正是“佛教zhongguo化”的真正内在需求。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