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万人迷”苏轼如何炼成 专家:苏学研究应“三苏”并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张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捐赠签字仪式。(资料图)提到苏轼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会首先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熟

捐赠签字仪式。(资料图)

提到苏轼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会首先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熟悉文学圈的人都注意到,苏轼备受后辈文人和广大读者喜爱,堪称是一位“万人迷”。人们都知道苏轼是一位有开拓之功的通才、全才,关于苏轼的研究或普通解读文章,更是汗牛充栋。然而,如果你就此认为,对苏轼其人其文,以及他的家学渊源,已经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就错了!

研究苏轼的专家要提醒你,关于三苏的著作文章,无论普及类还是研究类的,经常涉及到的三苏作品,没有超过其作品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是文坛佳话,但专家研究发现,关于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研究还有不少空白需要填补。这位专家正是已81岁高龄的曾枣庄先生。近日,曾枣庄集40年之功完成的《三苏研究丛刊》(10种)由巴蜀书社出版,深受学界关注。

苏轼(资料图)

3月29日,曾枣庄在川大举办的“《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座谈会暨版权捐赠仪式”活动上,表达了他对三苏研究的独门看法,他说:“从表面看,三苏研究尤其是苏轼研究已没有太大空间,其实不然。在编纂《三苏文化大词典》过程中,我深感三苏研究、苏轼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曾枣庄提到,历代关于三苏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著作,大约涉及八百多种,而今人对三苏的研究,涉及到的文献却只有一百多种,还有大量的文献未被充分利用。

据了解,《三苏研究丛刊》是巴蜀书社、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为配合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出的首个出版项目。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座谈会暨版权捐赠仪式”,由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巴蜀书社、苏轼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省政协原主席陶武先,四川大学dang委常委、副校长晏世经,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方永江,巴蜀书社社长林建、总编辑侯安国,zhongguo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苏轼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周裕锴,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省文史馆馆员谢桃坊等人出席。

在座谈会上,相关领导及专家学者就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以及曾枣庄先生在三苏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曾枣庄再次强调,苏学研究应该三苏并重,“只有通过对苏洵、苏辙的深入研究,才能更深入更透彻地研究苏轼,才能更清楚明白苏轼是怎么成为苏轼,这个大问题。”他呼吁,学界应该加强对苏洵、苏辙的研究,“我也很期待苏洵、苏辙能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之列。因为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辙,无论人品、学品,还是他们的学术文化贡献,都是当之无愧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曾枣庄还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应该是属于全民族的。”2013年,他就将其全部藏书和手稿,捐赠给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此次,曾枣庄先生又向巴蜀书社捐赠了《三苏研究丛刊》的永久性版权。在捐赠签约仪式上,曾枣庄说,将版权捐赠给出版社便于再次印刷出版,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三苏,了解三苏,也能带动更多心系四川、热爱四川的有识之士,为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也希望能为苏学研究再尽绵薄之力。”曾枣庄最后说。

原标题:“万人迷”苏轼是怎样“炼”成的?专家提醒:苏学研究应“三苏”并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