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咸丰为何宁肯死在承德避暑山庄,也不愿意回到北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激情看历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860年10月13日,驻守北京的清朝士兵将安定门打开了,虽然他们没有按国际的惯例升起白旗,但城外的英法联军还是明白了清军的意思:清军投降了。于是,英法联军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大踏步地从安定门进入了北京城。这是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后,二百多年来,北京第一次易主。

而投降的士兵们,早已跪在北京的街道旁,用zhongguo的传统方式,迎接英法联军的入城,尽管联军并没有要求他们下跪。因为此前英法联军已公告,此次兴兵只是报复清廷的背信弃义,与百姓无关,北京城里的百姓也就放心地拥挤在街道旁,来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此时,清廷留守北京的谈判代表恭亲王奕訢,看到此景不知作何感想,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警言。当然,后面的事情,更出乎了这位年轻亲王的预料:五天后,打着惩罚清廷虐杀英法使团的旗号,英军将大清皇帝的私家园林——圆明园一把火烧掉了。

额尔金乘轿进入北京

10月24日,圆明园的硝烟还未散尽,奕訢代表清廷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以此为标志,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终于结束了。在英法联军撤军后,奕訢就立即上书躲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恭请他回銮北京。咸丰是在英法联军剑指北京后,打着秋狩的旗号,仓皇逃到避暑山庄的。本来临阵脱逃就是很耻辱的事,如果战事结束还乐不思蜀的话,那就是无耻之耻了,因此,起初奕訢并没有把回銮当作什么难事。结果出乎了奕訢的预料:咸丰拒绝回銮。这让奕訢隐隐觉得,大事有点儿不妙。

因为咸丰“秋狩”,朝廷大员们已经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北京,受奕訢节制,另一部分跟随咸丰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以肃顺、端华等人马首是瞻。而肃顺与恭亲王向来不合,咸丰远离京师、远离奕訢,与肃顺等人整天掺和在一起,长此以往,奕訢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有点儿发慌的奕訢接连数次上书,请求咸丰回銮,均遭到了拒绝。

而身背国仇家恨的咸丰,虽然没做到发愤忘食,却实现了乐以忘忧,在肃顺等人的引导下,咸丰在避暑山庄用听戏和女人的温柔乡,来排解忧愁,竟过起了比在圆明园时更加快活的日子。咸丰还尤其痴迷于戏曲,在如意洲听戏成为每天必然的节目。有一次,伶人将“凭”念成了上声,咸丰马上就听了出来,指出这个字应该念去声,咸丰对戏曲的痴迷也就可见一斑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咸丰不愿回北京呢?

话说,别看现在的咸丰一副酒色财气的窝囊废样子,想当初刚登基时,他还曾是个奋发向上的好青年。只不过,咸丰志大才疏不说,又碰上了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这种千年不遇的大事,以他的才能根本驾驭不了大清这个烂摊子,也就越做越没有了信心,到最后干脆撂挑子,原形毕露,去乐以忘忧了。

问题也就来了,在北京也可以快活,为何偏偏是留在承德呢?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英法联军为何攻入北京。在1858年,清廷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本来战事已经结束,咸丰却对条约中规定的英法公式驻在北京不满,因为按照西方礼仪,大使驻京后,就要向咸丰递交国书,而英法公使是不可能向咸丰下跪的。在咸丰看来,这是最大的耻辱,于是要求这条必须修改,导致1859年,英法公使前来换约时,与清军在大沽口发生龌龊,结果,因准备不足,加上傲慢自大,大沽一战,英法吃了大亏。

为了报复,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zhongguo,这次不仅攻克天津,还兵临北京城下。咸丰只得求和,双方代表在通州重启谈判,只是赔款、割地都谈妥了,双方却在公使驻京和公使向皇帝递交国书这两条上又扯起了皮。以为英法在有意侮辱他的咸丰,最终撕破脸皮,扣押了英法使团,从而招致了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烧毁。

而战场上的失败,也让清廷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可能,《北京条约》最终规定了英法两国驻京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咸丰只要回到北京,两国公使就要向他递交国书,按照咸丰的理解,就是两国公使觐见他却不下跪,在咸丰看来,这是比割地、赔款更大的耻辱。因此,为避免这一幕发生,咸丰坚决不回京,他还曾发誓,宁肯死也不见不下跪的夷人。

1861年8月22日,被酒色掏空的咸丰,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这位说话从来不算数的皇帝,算是实现了不见不下跪的夷人的誓言。而咸丰也成为清朝最后一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皇帝,他的儿子同治在亲政后,接受了西方公使以西礼的觐见,zhongguo从此开始了按照西方规则进行外交活动的历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