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你确定读懂了杜甫的《石壕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丁启阵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杜甫《石壕吏》:唐朝抓壮丁的故事

丁启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新安吏》诗题下有杜甫本人原注:“收京后作。”仇兆鳌《杜诗详注》《新安吏》诗按语:“此下六首(按指“三吏”“三别”)多言相州师溃事,乃乾元二年自东都回华州时,经历道途,有感而作。”

2

石壕村,以“石壕”命名的村庄,据我所知全国各地不下10处。命名之由,大概是村子里有条“石砌的壕沟”。但是,最有名的,无疑是杜甫笔下的这一个。在哪里呢?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认为是陕州陕县的石壕镇。仇兆鳌引地志云:“石壕镇,本崤县,后魏置。贞观十四年改名硖石县。”《一统志》云:石壕,在今陕州城东七十里。钱谦益《杜诗笺注》引《卞圜》云:石壕,陕东戍,其地在新安西。石壕,即石崤也。

种种说法,其实所指都是差不多的地方:在东都洛阳至西京长安(西安)的必经之路——崤函古道——上,具体地说,在新安的西边、陕州的东边。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有个石壕村(曾经叫甘壕村),当地人认为,就是杜甫笔下的石壕村。我曾经实地考察过这个村庄。村前有一条深切的水沟,古道穿村而过,村后是一道不高的山梁。村中民宅,多有久经岁月风雨的沧桑感觉。村里人带我去看了一个古朴的小院子,按照他们祖上传下来的说法,那就是当年杜甫投宿过的院子。后院紧靠土质山梁,翻墙逃走相当方便,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当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情景。

3

包括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在内的许多著名杜诗版本和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三吏”的排序都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其实这是不对的。按照钱谦益的说法,“三吏”作于杜甫“自华州至东都”路上,应该是《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按照仇兆鳌的说法,“三吏”作于杜甫“自东都回华州”的路上,则应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自东而西,依次是新安县、石壕村、潼关。从新安到石壕村约70公里,从石壕村到潼关约140公里。

4

“有母孙未去,出入无完裙”,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萧涤非先生认为后者可能是杜甫的原稿。我赞成此说,后者更像是老妪口语风格。

5

邺城,唐天宝、乾元年间先后改名邺郡、相州、邺城,在今天河南北部安阳市一带和河北省临漳县。乾元二年(759)三月,由宦官鱼朝恩督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先等率官军60万,与史思明精锐部队5万在此决战。结果是,官军死伤惨重。郭子仪断河阳桥以确保洛阳安全。“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惟李光弼、王思礼整勒部伍,全军以归”。

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此时郭子仪守河阳。乾元二年九月李光弼军弃洛阳退守河阳,此处成为李光弼所部军队与史思明叛军激战之地。上元元年(760)四月,李光弼于此大破史军。

6

当代有位杜甫研究专家提出一个奇葩的观点:老翁是逃兵。

唐朝传至肃宗乾元年间,府兵制(类似民兵,平时务农战时参军)已经消亡,朝廷征兵采用的是募兵制——职业军人。《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可见当时由于战事紧张,官军损失惨重,兵源不足,实际上出现了非常规征兵(抓丁)的现象。

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一是夜里,二是捉人,可见迫于形势,官府抓丁,已是权宜之计,未必有法可依。因此,老翁逃开,未必违法。更何况,这个家庭的三个儿子,已经全部参军,其中两个在邺城之战中阵亡。因此,无论是从人性角度讲,还是从社会稳定、王朝利益角度讲,“有吏夜捉人”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属于可以、应该谴责的行为——假如老翁再被捉去当兵,这一家老少三代至少三口人就可能没有活路了!

清人袁枚有诗云:“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马嵬驿》)逃兵云云,纯属脑子进水,胡说八道!

7

综合前人意见,诗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语言简练,二是态度得体,三是塑造了一个勇敢的老妪形象。

陆时雍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全诗没有诗人的一句抒情,一句议论,但是,透过几个动词(捉、呼、啼、泣、幽咽)和几个形容词(怒、苦、绝、独),诗人的情感、态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还有,意思只说出一半,但通过上下文照应,读者完全可以了解另一半。例如,交代了老翁逾墙走,没有说老翁回家;只说老妇请从吏夜归,没有说老妇是否被带走;但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就让读者知道,老翁逾墙走只是暂避,当夜已经返回家里;老妇已经被官吏带走,充当军中厨娘备晨炊去了。如闻泣幽咽,不必说出是谁在哭泣,读者也能想得到是孙母——儿媳妇。这种简练的艺术效果,来自杜甫运用纯熟的虚实照应和前后文呼应。

跟“三吏”、“三别”系列中的其他作品一样,杜甫在《石壕吏》中表现的并非一味的怨艾哀伤,实际上也有盼望军民合力,同仇敌忾,早日扫清叛军、恢复李唐繁荣的意思。换言之,杜甫很“识大体”。仔细品读,不难读出杜甫在表现对百姓同情的同时,对官府、官吏也并没有过分的苛责,充其量只是对官吏的态度表示了不满(吏呼一何怒)。

王嗣奭《杜臆》对老妪仓促之际表现出“智谋胆略”,称赞她“真可谓女中丈夫”。的确,关键时刻,为了挽救濒临绝境的家庭,能够挺身而出,最后使得国、家得到兼顾。瞬间的抉择,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慧与境界。

8

王嗣奭指出,“三吏”“三别”中的其他五首诗,都是一韵到底的,只有这首《石壕吏》中途换了韵。

《石壕吏》用韵情况是:村人门/怒苦戍/至死已/人孙裙/衰归炊/绝咽别。都是四句一转韵,一共是五次转韵,可谓频繁。而且,以舒缓的阳声韵开头,以短促激烈的入声韵收尾,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种类型的韵类都用到了。交替用韵,婉转幽怨,一唱三叹。究其原因,大概是杜甫为了表现自己内心强烈的情绪变化,起伏涌动;还有,暗指这一天晚上,杜甫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