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道家养生功漫谈_道家-耳房-养生-精气-



核心提示:道家养生功是从收心求静入手,以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道家认为,维护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气,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壮,精气不足则身体衰弱,精气枯竭则人归死亡。一般说来,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如果不懂节制情欲,精亏体衰则更迅速。道家养生功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了的精气补回来。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

原题:道家养生功漫谈
词频:先天,道家,养生,精气,元神,耳房,功法,性命,阳关,父母,后天,化成,养生之道,阴阳,人就,即是,无为,月圆,无极,身体


道家养生功是从收心求静入手,以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道家认为,维护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气,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壮,精气不足则身体衰弱,精气枯竭则人归死亡。一般说来,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如果不懂节制情欲,精亏体衰则更迅速。道家养生功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了的精气补回来。
  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称为性命双修。道家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
  道家养生功的创始人是老子,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龙马负图、伏羲观象画卦时代。据传,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成先天八卦,后来经周文王将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说是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远在六合之外,近于一身之中。我们的祖先运用这些理论,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祛病强身、行之有效的养生功法。
  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道家尊老子为始祖。道家养生功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一个“道”字。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日‘道’。”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道生一,即无极:一生二,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
  具体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云,此炁即无极,又谓先天真一之炁。俗说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说成是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个小天地,看成是由无到有,由生到死的过程。并且通过运用功法延长寿命,推迟衰老的过程,甚至做到返老还童。那么道家的功法是怎样使人返老还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进行论证的。当人在母腹中+月胎圆、瓜熟蒂落,降生后体软如绵,其象属坤。脐带一剪,先天炁断,后天气由口鼻而入:两眼分开,舌亦不接任督;性带气上移于心,命带气下入于肾,性命相距八寸四分(传统说法);元神失位,识神掌权;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终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历三十二个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阳。至十六岁生六阳,体变纯阳,共长元炁三百八十四铢合一斤之数(其中包括天地正气三百六十铢,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铢)。月圆必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阳极阴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到十六岁(这里是指男子;女子为十四岁)身俱六阳,在卦为乾为天娠,六交皆阳。阳极阴生,月圆必缺,盈满则溢,即是破身的年龄。当元身已破,元炁下泄,从十六岁起,每历九十六个月,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如此类推,至六十四岁六爻皆阴,至此三百八十四铢元炁耗尽。
  按以上原理,人至六十四岁,元炁耗尽,应该是炁尽人死,为什么人有七十未衰,又有未老先亡的呢?根据八卦阴阳的道理回答:即卦尽炁未尽,或炁尽卦未尽。寿天不同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受之父母的先天遗传,另一方面在于个人的修持。明白此理,就可设法补救,身破炁补,精亏精补,就是用哪里丢了哪里补的办法来补救。三百八十四铢元炁,是一点一点丢失的,再用养生功法一点一点补回来。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炁、神。当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种说法未免不够全面。不过精、炁、神作为人身之三宝还是不容否认的。何谓精、炁、神?精、炁、神为什么称人身之三宝?善养生者应怎样利用和锻炼三宝以达到推迟衰老寿命的目的?
  首先谈一谈。“精”。精在人体内是维护人的生命的高级物质,即精液。精有阴精、阳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后,经消化、吸收营养,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红血,红血入任脉化成阴精,阴精入睾丸宫化成阳精,阳精内有精虫。当精撞阳关奔放欲出之际,顺出阳关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炼精化炁之时,但必经师传。人之五脏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脏之精华皆聚于二目之说。
  所谓炁,有后天气(米谷之气)和先天祖炁即元炁(无火之炁)之分。先天祖炁受之父母,后天气是口鼻呼吸之气。故中医把人的体质虚弱说成是先天不足:把不知调养身体,说成是后天失调。先天祖炁藏于大脑中心,道家称脑炁胞。解剖学命名前水房、后水房。由于人的一身无不听从大脑指挥,此炁又受之父母,故名先天祖炁。此炁虽然看不见,但能摸得着,这即是寸、关、尺三步脉搏跳动之炁。中医以三指诊切寸、关、尺三步脉的浮、沉、迟,并判断内里的病变。如果内部肾水上升,心火下降,阴阳和合,人就健康无病。倘若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偏阴偏阳都为之病。人的生命是靠先天祖炁而定兴衰的。先天祖炁充沛,人身体就强壮,先天炁微,人就多病,先天炁枯,人就死亡。俗话说,三寸炁在干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先天祖炁从何而来呢?以先天而论,其根源来自父母;以后天而论,其根源来自饮食。简而言之,人吃了食物,吸收营养,化而成津,津化而为精,精化而为炁,这是由后天生理功能自然而来的先天祖炁。道家深知此炁乃养生之宝,以有为之法通过用功,静中求动,逢动即收,积炁养身,日积月累,达到先天炁足而致益寿延年。所以,先天炁还必须凭后天气培养,先天炁和后天气相互依存,不能偏废。
  神,有元神、识神之分。元神无知无识,浑浑噩噩,又谓之性神。当婴儿落地时仍是元神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增长,识神逐渐成长,元神逐渐退位。待知识日开,识神掌权之日,即是元神完全退位之时。所谓识神,即思维之神,它决定着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动。根据道家养生功的说法,静则为元神,动则为识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动念驰为识神。元神、识神只有心念动止之分。精、毳、神虽然名分为三,实则一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精为生炁之源,炁为养神之所。精炁似渊水,神似水中鱼。精旺炁足,神鱼活跃,可以应万事。精竭炁枯,神鱼无所依存而死亡,则万事归空。所以说,精、炁、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虽然人们都知道精、炁、神是须臾不可离的东西,也知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但真正知道珍惜者仍是少数。知珍惜而又知如何锻炼者,则更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以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以上这段话,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养生的座右铭。从古至今,凡是善养生者,无不以留阳锁命、固精养炁为基础。
  如果说养生功百病皆治,那是过分夸大其作用。但练好养生功,只有百益而无一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