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技击四题:再谈得自前辈拳家的启示-童旭东_技击-周身-散开-拳击-



核心提示:陈微明先生讲,是否得到浑圆一气之意是鉴定太极拳真伪的标准。即使是形意拳、八卦拳的式子,无十三式之表,若得浑圆一气之意,仍是真太极也。那么浑圆一气之意从何而求呢?当从虚无之意和球劲入手。常见有人为求球劲之意,浑身相争,两肘相撑之意尤重,此为病。病在何处?一为僵,二为实。此球劲之意一旦有了边界,做实了,就必受制于人。但是如果开始练拳不知道对应点相撑,一味地由上向下松,将永远摸不到球劲之意。撑也好,争也好,只是在求球劲之意的开始阶段,做个引子

原题:技击四题:再谈得自前辈拳家的启示-童旭东
词频:技击,拳击,功夫,散开,周身,国术,步法,身法,浑圆,无边,技术,无意,训练,能力


陈微明先生讲,是否得到浑圆一气之意是鉴定太极拳真伪的标准。即使是形意拳、八卦拳的式子,无十三式之表,若得浑圆一气之意,仍是真太极也。


那么浑圆一气之意从何而求呢?当从虚无之意和球劲入手。


常见有人为求球劲之意,浑身相争,两肘相撑之意尤重,此为病。病在何处?一为僵,二为实。此球劲之意一旦有了边界,做实了,就必受制于人。


但是如果开始练拳不知道对应点相撑,一味地由上向下松,将永远摸不到球劲之意。


撑也好,争也好,只是在求球劲之意的开始阶段,做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周身均匀散开如球的意思。有了球劲之意,就要将撑、争之意空掉。


如何空掉?使周身均匀散开,只有均匀散开,此球才有无限放大之意,无边、无界,如此,无论体用,由此可生出无限的奥妙玄机。所以,孙存周先生十分强调周身要平均发展,只有平均才能做到无边、无界。


人的肢体都是有限的尺度,如何能产生无边、无界的球劲之意呢?


其要领是:当自己盘架子时,要求周身用劲均匀,于是就能产生此球无边无界的体会。当用之于人时,此球之意要往对手的虚空处引领,不可接实,因敌而变,又不失周身一家,则对手如坠五里雾,自然感觉你球劲之意无边、无界。


对于对方来劲,首先自己意要虚无,所谓意空则意真,于是能知其来意,总要向其虚处分开、散开,同时自身还要一体,在分开、散开的同时将劲穿过对手中心,合在其虚根。如此,一接敌手,敌即失中。


其中的关键是接点的劲意要虚灵,变得快,不可让对手摸实自己,对方的意刚一出来,就要立即散开,同时化合。


如何化合?


两肩两胯要始终松开,如张开的无限大的恢恢天网,化合则在足与身、手与肘之间的开合转换。如:手合,肘开,手开,肘合。开合共生,内外两圈,开是意,合是意,由意自然生出形来。开合不能在外形上做文章。


散手也是如此,节奏变化要快,不能让对手摸到自己节奏的点位,通过自己的步法、身法把对手往虚位上引,随即由实位进行攻击。劲藏身后,意藏脚下,如此闪展腾挪。


二题:有意与无意


不少人练了多年的拳,进步甚微,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无意”上,说实话,还没有这个资格,而是出在不知如何用意(有意)上。“无意”要发挥作用一定要经过“有意”这个阶段,否则无意就成为无知、无能,也就是“顽空”,这是孙禄堂先生提醒在无意及不用力时需要避免的状态。若是求拳中道理,乃至求得技击能力,“顽空”就成了“水中捞月”。所以在练习拳术的初级阶段,需要明了拳意。作为孙氏拳,行拳或动手切磋时,最起码要身兼三意。


哪三意?


一曰浑圆,二曰两手如有物,三曰掌如抓球。


这几条似乎都是老生常谈,但其中的内涵却很丰富,比如掌如抓球,这是孙剑云老师经常强调的,听上去简单,其实内涵很深,这里即涉及到五个手指之间的阴阳变化,换言之,手掌有八卦之用,这个八卦的变化与形成劲意的身形、内意密切相关,不仅五个手指之间的变化里有里裹外翻之用,而且掌心和大、小鱼际的运用还有五行生克之变化,这种变化甚是微妙、广大,论其微妙,掌心内如含一籼粟,可察、可吞对方之意,亦可将肖身劲气如针射出,穿敌腹赃。论其广大,掌如托天棚,可敷、可罩对手之周身。掌如抓球把里裹外翻、听化拿发都涉及到了。


因此,身兼三意需要我们在练习时细细体味的。过去有老师领着、喂着,学生可得人门之径。如今,真正能够掌握这些要领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需要我们在行拳时或用拳时仔细去体会,不要为了争一时的胜负,把最该体会的内容丢掉了。


三题:拳击的缺陷


立足于发展全面的技击能力是孙氏拳特点,当年孙存周先生在国术馆不开设拳击课,就是担心拳击容易使人重视局部发展而忽视全面,什么是全面呢?就是踢打摔拿四艺,拳击只是发展打这一项。


技击中步法、身法都是关键技术,对付身兼四艺者的步法、身法,与对付仅擅长拳击的步法、身法有很大不同,节奏上也不同,打法上区别很大。


练习传统武术者往往不擅长技击,并非是传统武术技术落后,而是练习者没有发展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战技击训练的方法。所以很多传统武术家虽有一身功夫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这种现象民国时期就很突出,所以,当年中央国术馆带头开设拳击课,一些兼练拳击的传统武术家在擂台上屡屡取得好成绩,并非是拳击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拳击的训练方法为武术家们提供一个能够经常实际交流的保障,而传统武术在实战交流中很容易危及生命,所以一般不敢轻易进行实战交流。孙禄堂先生的一个非常伟大的武学贡献就是发展、创生出一套相对安全的传统武 术的实战技击训练方法,所以当年在江苏国术馆的课程里没有设拳击课,而当年的某擂台名将与孙禄堂之弟子孙振川切磋后大为惊讶,孙振川如影相随在对手的身后,使其难见对手,尽管没有接触,但因找不到何反击的机会,故而已然身陷败境。这不仅仅要求步法、身法快速、自如,而且还要意在彼先,把对方将要发生的变化了然在胸。孙存周先生称之为制意。


一次有位薛某与孙雨人切磋,薛某20岁左右,有形意八卦的基础,并兼练拳击,参加上海国术大赛时,曾连赢数阵,意气风发,孙雨人与薛某年龄相仿,也是气盛之年,两人相斗,只一合,孙雨人就将薛某的肩关节打脱。


在上海肖格清与某通背拳家的切磋也很精妙,某通背拳造诣颇深,臂如铁鞭,身如旋风,掌风扫过,骨断筋伤,肖格清与某切磋时连连后退,退至台边时,某一掌费来,肖格清忽地身贴地面,随之突然腾身而起,脚踏某后脑而过,使某一下栽倒。


以上孙振川、孙雨人、肖格清的这些技术都是拳击中没有的技术。拳击练习惯了,对于这些技术运用时的节奏就不容易适应。拳击与推手一样都只是技击中的局部技术,练习技击一定要多练综合技击(踢打摔拿全面运用),掌握技击技术更要全面发展。


四题:硬、快、柔、畅


与孙禄堂先生同出李洛能一门的黄柏年先生,乃近代形意、八卦名家,黄柏年先生说:“拳脚无情,与人交手,一硬不破,一快不破,快则他找无清,硬则他破不掉。”看过《龙形八卦掌》一书中黄柏年先生拳照,感到黄柏年先生松柔的程度与杨澄甫、吴鉴泉等先生的拳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黄柏年先生仍提倡硬、快的功夫,足见硬、快功夫的重要。观看当代世界各种搏击比赛,斯言诚是。


我以为技击训练首先要以硬、快的功夫为其基础。千万不要以为硬、快是容易做到的,在技击中真正做到硬、快,若无正确、系统的训练方法和千锤百炼的功候是根本不能企及的事情。


看到很多贬低硬、快功夫的人,其实他们始终就没有做到过硬、快。常见一些晚近的太极拳名家常常自称他们曾将硬、快的功夫练的如何好,卢称还是不敌太极拳。但是只要认真考证,这些说法往往站不住脚。因为这些太极拳家们从来就没有过靠着硬、快功夫出名的记载。真正在硬、快的功夫上练出名堂的大家是从不跃低硬、快功夫的,他们皆认为由刚入柔与由柔入刚是殊途同归的事,不分轩轾。而从提高技击能力的效率上讲,硬、快的功夫在入手阶段效率更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故练习拳术要按明、暗、化三步进阶,是为道。总之,如果想提高掌握技击能力的效率,首先要以硬、快的功夫为基础。


硬、快的功夫练到相当的程度,就要往柔、畅的方向上走。那么什么是相当的程度?就是自己感到在硬、快功夫上已经很难进步了。这时就不能固执,固执则往往出偏,不仅影响练功效果,而且身体还容易练出问题,即使是名家亦不能免。这里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己在硬、快的功夫难以进步,就要考究到底是规矩出了问题,还是练法问题。如果是没有确切掌握规矩,那么还是要从规矩入手,练习硬、快的功夫。如果是练法问题,那么就要开始转向柔、畅的方向。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是练法上的问题呢?


就要从身体内在修养成就来判断——气由丹田处是否化开,如果气聚丹田如石,则说明需要转化练法,需要化开、散开,所谓“有若无,实若虚”,丢掉以前的练习方法,由此转向柔、畅的方向。因此硬、快、柔、畅的次序是提高技击能力的高效率成材之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