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访金曼,聊"青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金曼,一位一直致力于中国歌剧艺术,以将中国歌剧推向世界歌剧舞台作为毕生使命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曾在歌剧《江姐》中把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女共产党员“江姐”刻画得淋漓尽致,广受好评。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她又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小说《青春之歌》搬上中国歌剧舞台,并于5月1日在“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大学的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五四运动”90周年献上厚礼!于此之际,和金曼漫谈“青春”有关的话题,蛮有意义。


问:您是歌剧《青春之歌》的艺术总监,怎么想起要把小说《青春之歌》改成歌剧?创作动因是什么?
 

答:不断推出中国歌剧新作,是中国歌剧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我作为歌剧人、歌剧艺术教育工作者,当然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而把小说《青春之歌》改编成歌剧,是因为我看中小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青春,选择——青春的选择。这个主题是永恒的,对人生的意义非常重大,是所有的人都曾面临或者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


问:您以为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歌剧《青春之歌》的意义何在?


答:《青春之歌》讲述的是抗战前夕北京大学学生同北京其他大学的大学生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发起抗日爱国运动的故事。今天,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创作这样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再现那个时代“红楼”故事和学子风貌,传递北大这一中国最高学府的一以贯之的精神,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青春之歌》反映了动荡年代青年人的一种选择:将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危亡和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歌剧中被我们肯定和强化,实际上也体现了我们的选择。我们要通过歌剧艺术表现这个选择过程,提供一种参照,引起今天青年人的思考和共鸣。


问:听说北京大学将歌剧《青春之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答: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高等歌剧教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并将在这里创建歌剧学学科,这在中国大学和中国艺术教育领域中是一种创新和开拓,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作用。
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创作推出的歌剧《青春之歌》,它的精神意蕴是同“五四”和北大精神一脉相承的。将这部歌剧列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入学教育形式,让学生从剧中了解北大的优良传统,领悟北大精神之所在,更能让学生从艺术中感受一种崇高,增强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觉得,这种教育形式目前在国内其他高校都是难于做到的,它的效果和影响也是其他形式的宣传与说教不能比的。
北京大学校领导将歌剧《青春之歌》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北京大学在教书育人上有高远的目标和精神追求。


问:您曾经饰演的“江姐”形象已深入人心,此次您饰演林道静,觉得这两个角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她们都是女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最终都成为革命者、共产党人。她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并且愿意为自己的信仰献身。这是她们共同的地方。
不同有两点:一是年龄的不同。江姐牺牲时不到30岁,林道静在剧中仅20岁左右。
二是江姐是成熟的共产党人、革命家,而林道静是刚刚接受进步思想、正在走向革命道路的女青年。
也可以这样说,江姐的十年前是林道静,林道静十年后是江姐。


问:您希望歌剧《青春之歌》能带给年轻人什么样的影响?


答:让人们喜爱歌剧艺术;让青年人做好自己人生的选择;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问:国内的歌剧市场一直不景气,很多人都认为歌剧是高雅艺术,属于“小众”,您觉得怎样才能让歌剧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答:我一向都认为,真正好的歌剧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是能够被普通大众接受和喜爱的,像《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这样的好歌剧,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曾获得普通大众的喜爱。歌剧从业者应该努力创作这样的歌剧。另一方面,大家要对所谓的高雅艺术有追求和向往。
前不久听到甘阳先生在世纪大讲堂的题为《从富裕走向文雅》的演讲,我认为他说得非常好。人不能光拥有财富,还要使自身发展得更文雅更文明才可以。中国作为有历史、有文化传统的大国,负有让人类文化文明进步的使命和责任。
高雅、文雅是相对于粗俗、庸俗的一种状态和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地走近高雅、文雅,使自己逐渐地变得高雅、文雅起来。
走进剧院看歌剧,就是走近高雅、文雅的一种方式。希望大家多看好歌剧。


问:中国歌剧应如何加强作品的原创性并提升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到目前为止,被大家广为熟知的还是那几出红色经典歌剧作品。


答:歌剧是集音乐、文学、戏剧、表演、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是表演艺术的最高综合形式。要创作高质量的歌剧作品,首先要有歌剧音乐、编剧、表演、导演、舞台美术与技术等方面非常杰出、非常专业的人才。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高等人才稀缺。
《青春之歌》很幸运地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创作集体,这在国内是很难找得到的。
在现实条件下,要想培养出歌剧杰出人才,除了歌剧人才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还必须要有人、有地方、有机构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要有媒体和全社会的支持。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培养歌剧领域的杰出人才,创作好的作品,发展中国歌剧艺术。我认为,今后这里将是国内培养这方面人才最好的地方。


问:和以往红色经典相比较,此次《青春之歌》在艺术创作上有什么突破与创新?


答: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剧中人物是知识群体,主要是学生,这在以往中国歌剧题材中是没有过的。
这部作品中所用的音乐都是地道的中国曲调,但又几乎听不出有地域色彩。
这部歌剧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它自始至终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在于音乐的抒情、动听和感人,在于人物音乐形象的丰满。不仅女一号林道静的音乐唱段华美,余永泽、白丽萍、胡梦安的音乐也都各自精彩,很有讲究。特别是卢嘉川的音乐,年轻、阳光、刚劲,极具张力和震撼力。我认为,卢嘉川的咏叹调《新中国如喷薄日出》已改变了中国歌剧好的男高音咏叹调的稀缺状况。
我认为,歌剧《青春之歌》是中国歌剧产生以来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歌剧,是能够传世的上乘之作。


问:为什么要启用非专业演员的北大学生出演歌剧?


答:用今天北大的学生来饰演七八十年前的北大学生,有北大人参与创作和上演这部歌剧,将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体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是一件多么奇妙和有意义的事情啊!
当然,凡能参加演出的人,首先她(他)一定是能够胜任角色的。(记者 赵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