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试论唐太宗的家庭教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唐太宗作为封建时代明君的典范,文治武功方面都有着非凡的业绩。在教育方面,他所做出的成就也非常突出。即位之初,他就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作用。一方面,他开始“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赍帛而礼儒生”⑴,从而使贞观年间的学校教育出现“国学之盛,远古未有”⑵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他也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对诸子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目前史学界研究唐太宗的涉及面颇广,但较少论及唐太宗的家庭教育。本文将试述唐太宗对诸子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家庭教育的得失。

  一、定名分,用礼仪约束规范诸子

  早在贞观七年,太宗吸取以往教训,产生了使诸子“早有安分,绝觊觎之心”,“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⑶的想法。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指出汉晋以来,不预立名分,以至于灭亡的严重后果,建议“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⑷。对此,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左右大臣各抒己见。褚遂良提出“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此最当今日之急”。对此太宗认为“此言是也”,同时表示了自己的担心顾虑“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心常忧虑在此耳。”⑸太宗充分认识到教育规范诸子的重要性,并把此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他命人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诸子行为,同时还命人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命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以求劝戒。太宗还教导诸子“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夫为臣子不得不慎”⑹。太宗所做的这些努力,高瞻远瞩,目的是为了防止诸子争夺皇位而出现的宫廷之争。但是事与愿违,诸子之间的纷争最后还是不可避免。这是因为封建时代立储之争是权利争夺的焦点,是封建制度的一大弊端,非唐太宗的教育所能完全改变的。尽管如此,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先见之明的。他的这些做法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皇室内部诸子为争夺皇位而产生的相互厮杀。

  二、择师教子,不遗余力

  唐太宗充分认识到教子的重要性,希望诸子能学业有成,具备治国安邦的才能。贞观六年太宗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⑺在充分认识到教子事系国运后,太宗就为年幼的长子承乾选择了德高望重的李纲作为太子少师,让太子亲拜之。然而太子生于深宫之中,染上了竟事奢侈、喜爱漫游的纨绔邪气。当唐太宗发现了承乾的某些劣迹后,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贞观五年,李纲病逝后,唐太宗又把教育的重任放在了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药的肩上。他俩尽心尽职,针对承乾的不足,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李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于志宁还多次面折承乾,以致于承乾数次派刺客行刺于他。唐太宗对李于两人的表现给予嘉奖,史载赐李百药“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赐于志宁“帛五百匹,黄金一斤”⑻。

  尽管李于两人倾心尽力,承乾却依然故我。贞观七年太宗又改换杜正伦来教育其子。杜正伦竭尽所能,采取了从正面诱导的方针,着力弥补承乾“不闻爱贤好善”的缺陷。但虽经努力,承乾仍不思悔改。此时的太宗虽已对承乾的表现不满意,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又先后任命孔颖达、张玄素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失。太宗对承乾的教育寄予厚望,派如此多的良师对其教育,可谓用心良苦,耐心有加,不遗余力。

  三、耳提面命,启发教育

  为了培养承乾的办事能力,早在贞观四年五月就“诏皇太子承乾诣宜令听讼诉”⑼。第九子李治被立太子后,“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⑽,以便朝朝想见,频加教导。同时注重教育方法,采取“遇物必有诲谕”⑾的启发教育法,改变了以往太子师傅,以讲经义,空洞说教的教育方法。见到李治端起饭碗时,对其指出“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其饭”⑿。见其乘舟时,又对其指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⒀。唐太宗寓教于日常生活中,因势利导进行启发教育,灌输为君治国的道理,不无裨益。
    作者: 陈长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