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于丹的“心灵鸡汤”与邮局的“加工上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极富感染力,有人喻之为“心灵鸡汤”。比如她讲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的时候,配上了几个小故事来推进主题,其中有一个“郁闷的喜剧演员”中说:
“有一个人过得很不开心,觉得自己有抑郁症的前兆,就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认真听完他的倾诉后,给了他一个建议说,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的喜剧演得好极了,所有人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的演出?这个人满面泪水,艰难地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由此,于丹引申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焦躁和无处安顿,对比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种淡然于世外,纵情于山水的超脱的精神境界,劝导大家修炼得“内心淡定从容,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不失去自我”;“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鼓励,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隙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论语》传递出的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于丹教授在《论语》中解析出的“超脱、淡定、清明”的理念确实给了人“超脱”的感受与压抑已久的释放和平静。
讲到《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于教授说:“像支离疏这样肢体不全的人,他只要自食其力,一样可以养活自己,安享天年。”
面对一些人对她不尊重先哲作品本义,而望文生义的讲解的批评,于教授说“也许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读,不足为怪”。她的话语不多的辩解很有道理,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比如,“吾与点也”是寄托一种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还是表现孔子超脱的精神境界,也许各人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也许于教授认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渴盼更重要一些吧?
至于那个支离疏,也许于教授觉得把他变成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形象更具积极意义。
当然,“心灵鸡汤说”是观众、读者的说法,于丹自己好象没说她的心得是什么汤。但是观众和读者的“鸡汤说”褒也好贬也好,分析来也不无道理,如果于丹真是刻意要将经典赋予某种“现实意义”的话。
现实社会的情绪中充满着焦虑、迷茫和不安,拿什么拯救那一颗颗无处安放的心灵?人们的心灵需要鸡汤,满足一种需要也许会具有和带来很多重要的意义。
说到“拯救”,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写给上帝的一封信”:一个农夫在遭遇饥荒、万般无助时想起了上帝,他相信上帝一定能够拯救自己,于是他给上帝写了封信:“上帝:我家受灾了,请求上帝寄给我1000比索让我度过灾年!”邮局的人们无法寄出这封信,可为了不让这种虔诚的信仰破灭,大家给这位农夫凑了900比索并以上帝的名义寄给了他。不久,邮局接到了农夫给上帝的回信:“上帝:感谢你寄钱给我,但是下次寄钱一定要直接寄到我家,不要通过邮局,因为邮局的人都是些盗贼,您寄给我的1000比索被他们给偷走了100个!”
其实,上帝或者神,在宗教中从来就不是具体的,上帝和神是一种象征和寄托,一种精神信仰。上帝能够寄钱给他的信徒,那是邮局把上帝给“加工”的结果,邮局“加工上帝”也是为了拯救一颗可能破碎的心灵。
但是邮局那些人的善良“加工”,把上帝“加工”得比较离谱,到头来可能是费力不讨好。(吃猫鼠)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