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任继愈《老子绎读》前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6年12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国学大师任继愈的《老子绎读》。九十高龄的任老根据长期广泛流行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对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老子》作了简明扼要的翻译。在本书前言中,任老阐述了老子对中华文化在诸多方面的贡献。下面节选的是《老子绎读》前言的第四节。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著作吗?我们说,基本上不是,这是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伦理学。它是从生活实践为切入点,引导人们进入高度抽象思维境界,告诉人们天道变化、万物发展变化的总道理。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普遍遵循的总原则,而不是教人做一个循规蹈矩的顺民。老子也讲到治理国家的问题,那就是“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要点是不扰民,与民休息,减轻人民负担。民之难治,“以其上食税之多”。老子指出用刑罚治国,不是好办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希望百姓都能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描绘出的农村百姓过的是一种宁静、自给自足、安适的田园生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生活的理想画卷。 
    老子的《道德经》,把治天下看作头等大事,伦理学放在第二位。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治国的良方就是让百姓自由自在地在此生活,君主不干涉。所以《老子》不是一部讲道德,说仁义,有关伦理修养的书,而是讲世界观的书。所以他说“大道废,有仁义”,仁义不是最高追求的目标。 
    老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高度文明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全人类发现了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次大陆出现了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欧洲、印度和中国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成长起来的。东方西方的前进的步伐不约而同,历史证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这一事实。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老子》文约而义丰,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值得很好钻研。 
    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受到朝廷的重视,后来成为指导人们政治生活的国家宗教(儒教),孔子被尊为儒教的教主,皇帝到孔庙也要参拜。另一流派的老子,它的社会基础是农民。道家成为在野派的主流。老子后来也被道教推奉为教主,或称为太上老君。老子一派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 
    因此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离不开孔、老两家。 
    直到建国后五十多年的今天,仍然要用全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的基础就不牢固,中国建设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迄今为止,老子所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的干扰,乱出点子,让农民自然生生发育,在稳定中进步,仍值得借鉴。喜欢多出主意,老百姓不欢迎,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阻。 
    我们走向现代化,靠的是自己的积累,出自广大农民无偿的奉献,出钱出力,甚至付出生命。 
    有名的英雄可爱可敬,是学习的榜样。还有更多的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他们就是几亿农民,值得永远纪念。 
    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是《老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