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理想的研究院就是要提出新问题,领导新话题,成为引导性的机构。”日前成立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希望文史研究院努力做一个好的阐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平台。”
 
学科不能画地为牢
 
“学科的分割让我们担心,本来应当充满想象和关怀的人文学者,有时却会成为画地为牢的专业技术员。”葛兆光坦言,西方学科的划分方法未必适合中国的实际,中国古代并没有文史哲划分的明显界限,对于这种呆板的人为划分,这些年来也有所检讨。
 
作为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研究的一个平台,复旦文史研究院将致力沟通文史哲不同学科的交流融合,推动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化研究,建设一个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国际性开放性学术机构。文史研究院刚刚公布了7个研究方向和课题,接受海内外学者的申报,“用课题的方式改变过去学科分裂的操作方式,我们还将通过讲演、沙龙、研讨会的方式推出一些新的话题。”
 
不能把学术当成生产
 
“缺乏创造性的研究占的比例太大了,有时候就是大量复印的状态,把学术当作生产。”提到当前的人文学术研究,葛兆光感到沉重,“没有新资料,只会重组、重排旧资料;没有问题意识,不知道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表达方式是刻板的、公式化的,概论式的。大量没有价值的论文让国外同行也感到了困惑。”他说,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就像使用复印机复印,而像上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始终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回应中国学者最关心的新问题。复旦文史研究院将继承优良学术传统,“希望小小的研究院融入大大的学术史。”
 
葛兆光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学术界存在互相表扬的风气,所以文史研究院参考国外好的学术机构的做法,聘请来自境外的学者担任国际评鉴委员会委员,公正客观评价监督研究院的发展。
 
学院研究要面向公众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精深学问和面向大众像哑铃的两端。”葛兆光一直思考学院研究如何传达到民众中去。他提倡大专家写通行的历史书,资深教授编一套好的教材,“精深的学院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但是也不能关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我相信好的专家应该能把道理讲得很清楚。”
 
葛兆光说,面向公众也将成为复旦文史研究院在钻研精深学问之外的一个使命。他表示,研究院将开设通俗性的文史讲座,推动一些普及书籍的出版,并通过和媒体合作在公众中普及中国传统的文史知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