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仁义之师 中国的武德文化(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记者: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忠诚于党与热爱人民、报效国家是统一的,所以,把这三个方面统一规定为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传统军人价值观的现代昭示。

王:传统武德文化不仅确立了军人的核心价值目标,而且还揭示了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这就是“和军勇胜”。“和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军队要团结和谐。“和谐”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管子·兵法》,该篇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故能全胜大胜。”《孙子兵法》强调“爱兵如子”、“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的典故也是出自《孙子兵法》:“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记者:这说明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军人间的恩恩怨怨应当而且能够化解。

王:关于“和”的价值,《吴子兵法》讲得更明确:“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先和而造大事。”

记者:杜甫有一首诗说得好:“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军中无小事,事事系社稷。所以,军队最需要讲团结,军人最懂得团结和谐的价值。

王:孟子所谓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也是出于对军事伦理的思辨。显而易见,“和谐”的伦理价值首先在武德文化中凸现出来,而且不只是手段上的、操作层面上的要求,更是一种“全胜”观、“造大事”的理想价值境界的追求,具有普遍社会意义。

记者:关于“勇胜”,是否应有两种释义:一是勇于取胜,二是以勇制胜。

王:是的。《墨子》指出,“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孙子兵法》说,“勇怯,势也”;《孙膑兵法》讲“励气”。归纳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要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旺盛的士气,英勇善战,敢打必胜!古人讲:“智勇双全”,“聪明秀出谓之英,胆略过人谓之雄”。孙中山说,军人之勇是“有主义、有目的、有知识之大勇”。

记者:有勇还要有智,否则,就会成为愚勇、鲁勇、悍勇、匹夫之勇。

王:愚勇、鲁勇、悍勇、匹夫之勇,这是武德之大忌。有个“暴虎冯河”的典故,出自《论语》的一则师生问对。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行军打仗,愿和谁在一起共事。孔子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为什么孔子要选择那些面临任务而知道戒惧谨慎、善于谋划并能实现谋略的人一起行军作战呢?因为他看到了这样的将士比那些只靠两只手与虎搏斗,只靠两只脚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拼命主义的愚悍鲁莽之徒,有更多取胜的希望。勇的价值就在于取得胜利,故谓之“勇胜”。“勇胜”之勇就是一种智勇。

记者:我军一向强调团结和谐、英勇善战。记得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强调指出:我们的军队一向就有两条方针:第一对敌人要狠,要压倒它,要消灭它;第二对自己人,对人民、对同志、对官长、对部下要和,要团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