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研讨会举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由清华大学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协办的“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跨文化视野中的政治哲学之未来”国际政治哲学研讨会于10月25至2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欧洲、美国、以色列、日本、印度和中国港台地区,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当代政治哲学家沃泽尔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就基本的政治哲学问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沃泽尔教授对政治哲学的深刻洞见直接将大会引向对政治与道德、公共理性、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
关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指出:从16世纪的马基雅维利开始,政治与哲学出现分离,从本质上讲这种政治与哲学的分离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分离,而现代政治哲学最深刻的危机恰恰来源于这种分离。对于现代政治生活公共性的直观理解,以及对于科学认识主义的刻意追求,使得人们逐渐只关注技术手段性知识和目的性知识,而政治的自我证成必须实现技术合理性与目的论意义上的价值的结合。政治伦理的缺失会导致政治沦为一种简单的管理性技术或行政化手段。制度建设包含制度本身的建构,操作者的运行以及民众对制度的认可程度三个纬度。其中,文化与价值的考量在三个维度中都不可缺少。政治需要道德,公民美德的教育对于制度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对于公共理性的理解。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波吉教授提出,全球化的经济增长,并不直接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长。有些经济学家仅仅以GDP的增长作为从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受益评定标准,事实上忽略了公正与贫穷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形成如下的基本认知:经济增长并不能清晰地反映人们生活的实际境遇,而是带来了贫富差距,并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平等的机制来克服现在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主任马西杜教授认为,公共理性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是政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人们具有多元文化背景还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公共生活的认可使对话成为可能。公共理性决定了政治群体中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美德,并要求社会中所有群体都表达关注的平等机会。政府必须关心社会的所有成员,并对他们负有责任。四川大学的刘莘教授就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作了深刻阐释,指出罗尔斯前期理论认为必须持有对“善”的一致性理解,而他的后期思想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善”的理解也各有差异。问题在于重叠共识能否达成?一旦达成重叠共识,人们就可以达成对于共同善的认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虽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是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可以为我们探讨全球正义问题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于儒家政治哲学资源的启迪和智慧。清华大学哲学系贝淡宁教授就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礼仪对于东方社会来说有着独特的政治伦理作用。社会改革者应该更加关注礼仪对于中国当代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台湾大学的江宜桦教授则以中国古代四书研究作为起点,将英语中的“Politics”与汉语中的“政治”一词作对比,指出儒家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以“德”为核心,君主应该用美德来引导臣民而不是法令或惩罚。他认为只有跨文化的交流、理解与合作能够为文化困境提供创造性的、有效的解决方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积极反省和调整即有的文化传统,从而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
大会还就许多相关的政治哲学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学者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高层次的国际学术盛会。一方面,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旨趣的学者真诚地面对问题,畅所欲言,催生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对于当代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哲学研究将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此次大会还体现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范式。不同国家的学者济济一堂,展开多视角、多维度的学术争论。会议组织者特别向清华大学和部分首都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和来自海内外的访问学者开放会议论坛,为与会专家学者同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互动搭建平台。与会期间,部分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还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举办了多场不同专题、风格各异的报告会和研讨会,与两校学生、首都高校的部分师生以及外国留学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对话,极大地扩展了学术会议的知识教育效应,堪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爱智”(哲学)盛宴。(刘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