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南岳衡山发现唐宋石刻《还丹赋》 力赞道教神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衡阳南岳,紫盖峰丛林掩映,摩崖石刻《还丹赋》如等待千年的女子,静侯知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今日,湖南省文物局组织文物专家组到此,对这篇刻在天然花岗岩上的赋文进行考古论证,发现摩崖石刻《还丹赋》创作完成于唐宋年间,是湖南省内现存的最早的道教文物,也是目前湖南所知的唯一一篇道教实物文献。

摩崖石刻距古寺遗址仅百米远

紫盖峰是南岳衡山余脉,其名气一直被后者遮盖。

在衡阳市文物处处长刘冬华的带领下,考古专家组一行来到位于南岳镇泗塘村弥陀组,而紫盖峰就在南边百米远的地方。“《还丹赋》就在上面了,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刘冬华指着丛林中的一块巨石说道,“你们看,石刻文字非常清晰,隔着百米远的距离都能看见上面的刻痕。”

刘冬华说,早在1980年,这里的村民就发现了《还丹赋》摩崖石刻,但不知道石刻的真正价值。后来,他们组织当地的文物工作人员前往考证,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清代的最后一个版本的《南岳志》,都没有发现有关《还丹赋》的记载。”但是,当地的地方志书中,都记载现在的弥陀组有个弥陀寺,而在弥陀组附近,确实发现有许多条形石块堆砌的寺庙遗址,由遗址规模之大,可见当时弥陀寺之盛。

46岁的旷海长一直住在紫盖峰下的泗塘村,他家房子正好就在弥陀寺遗址之上,对于房屋北边一扇石墙,他表示一直就存在,只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而对于《还丹赋》的存在,“这里有的小孩还会坐在石头上玩,不过我们都不知道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

看到专家组到来,旷海长似乎很开心,他说,出于对石刻的自觉保护,村民们每年都会为石刻描红,“现在看到的文字上面的红色痕迹,都是我们涂上去的”。

摩崖石刻力赞道教神丹之功

经过弥陀寺遗址,穿过荆棘众生的山道,《还丹赋》摩崖石刻终于矗立在眼前!

摩崖石刻所在的巨石天然形成,高约3米、宽近6米。平滑的石头剖面上,共有不同字迹的刻文三方。其中最大的一方碑刻占据了石面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首句清清楚楚的刻着“还丹赋”三字,此即为赋名。虽经上千年风雨洗礼,整篇文章仍然字迹清晰,采用魏碑含隶书的风格的353字记载了这篇道教炼丹求长生的文献。

在文章中可以看到,“鸡犬尽归于天上”之类的文字表现传统道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

与此同时,《还丹赋》还主要记录了作者对道家所炼的“还丹”的功效。诸如“还丹为众药之宗……九转初成,满黄金于室内,一丸纨服,控白鹤于云中”、“其供莫测,大效难名,授于已死之尸,无魂不返”之类的赞誉之语,比比皆是。

《还丹赋》由一道士书写

在《还丹赋》正文的右侧,还上下各刻着字迹不同的两方石刻。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介绍说,其中上面一方为楷书,半篇已经字迹模糊。下面一方为小篆,经专家解读,内容记载了一杨姓古人于绍兴辛酉十二月请人篆刻此文,说明《还丹赋》是由一位名为唐从善的道士所书写并请人刻于这块巨石之上。

另外,这篇说明文中。提到碑刻所载之处古名“洞灵缘”,乃史料记载的南岳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专家据此推断这篇《还丹赋》石刻,最晚不会晚于(南宋)绍兴辛酉年。

由于《还丹赋》刻文没有提到完成时间和明确的作者,因此赋文本身的作者尚未知晓。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吴顺东表示,在目前现存的文献中,乾隆年间编纂的《历代赋记》中有《还丹赋》一文,内容与这块石碑上的文字仅有几字之差,作者为张仙翁。

这个张仙翁何许人也?则没有任何记载!

南岳最早的文化遗存

目前,从考古学角度还无从考证这方《还丹赋》所处的确切年代,但是书法鉴定方面的专家通过对《还丹赋》字体的辨析还是确定了这篇赋文大概的年代。

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的副研究员、美术书法鉴定专家李智勇表示,每个朝代都有其流行的书法,即使同是一种字体,风格也各有不同,而这块石刻上的《还丹赋》字体风格开放、大气,具有明显的唐代的书法特征。后经几位书法专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篇《还丹赋》石刻应该是唐中期的文物遗存。

何强介绍说,目前湖南发现的石刻很多,大多以宋代为主,唐代石刻仅有三处,分别是祁阳浯溪碑林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江华阳华岩元结的阳华岩铭和永兴侍郎坦韩愈的《昌黎经此》。这次发现的《还丹赋》是第四处。湖南境内古道教遗存并不丰富,这方《还丹赋》是湖南境内,特别是南岳时代最早的文化遗存。道教自西汉以来,绝大多数文献已经消亡,类似于《还丹赋》这样的反映道教自重外丹到偏重“内丹”的修炼境界转变的道教文献,湖南境内最早的也就是这篇《还丹赋》石刻而已。

何强表示,就考证的情况而言,《还丹赋》石刻已经具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省文物局和南岳方面将积极准备《还丹赋》石刻申报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并会尽快建一座亭子保护石刻,使其不受阳光、雨水的继续侵蚀。”(记者 汤红辉 何玉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