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尊重古人和民俗考古资料认识黄帝故里 (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二、民俗调查与考古地域吻合的嫘祖故里 
  2002年12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李学勤、张岂之主编,吴汝祚负责编的《炎黄汇典·考古卷》认为:“把考古资料和传说记载下来的史料结合起来研究,是可以做到去伪存真的。这是史前史研究必 
然要走的道路。”这是探索求是的研究途径。
  1、民俗调查嫘祖的生活地域。从笔者当前掌握的资料看,嫘祖的生活地域,尚有山东鲁西南地区和山西汾河流域的说法等。从民俗考察、古籍印证、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角度看,嫘祖的生活地域主要在四川绵阳地区涪江流域的盐亭县、长江三峡湖北宜昌西陵峡地区及东北面荆山南麓沮(jù)水流域的远安县、河南新郑南面驻马店地区的西平县。这三处的民俗流传相似,有考古实物和古籍记载印证,结局都是黄帝娶嫘祖为正妃,推动蚕丝业。因此,跨黄河、长江流域的嫘祖生活地域,需要做出探索分析。
  2、从考古出土纺轮的分布探索嫘祖生活地域。从西往东说,四川涪江流域盐亭县、湖北宜昌地区西陵峡至远安县、河南西平县都有嫘祖民俗流传和遗存,有考古遗物的发现,有古籍的说法旁证嫘祖生活地域在这些地区的某处。
  首先,从考古发现角度说,三地都有远古时代的纺轮(锤)出土。1993年7月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版王德奎、赵均中主编《嫘祖研究》,1992年《四川文物》第3期,1998年3月伊犁人民出版社版岳定海、王德奎、李照明著《嫘祖故里大揭秘》,例如四川绵阳市博物馆存放的文物,1993年3月13日《绵阳日报》刊登赵均中、洲洋撰文,4月23日何志国撰文记载,四川盐亭县出土的陶纺轮有5种样式,数量多,有蚕茧遗物出土,晚于距今5000年的大溪文化。长江三峡地区,特别是西陵峡往东到湖北宜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数量繁多,出土文物丰厚,是连续的新石器时代的族群繁衍生活地域。根据三峡文化研究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杨华等人的研究,这些遗址群,有距今万年前的新时期早期长阳桅杆坪遗址,有距今6800年左右的秭归朝天嘴、三斗坪、中堡岛新石器早期“城背溪文化”遗址等,有距今5000年前的巫山大溪、宜昌中堡岛、杨家湾文化遗址等,有距今4000多年的屈家岭及晚些时候的石家河、龙山文化特色的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杨家湾、清水滩遗址遗存等。这些遗址都有数量可观的石质或陶制的纺轮出土,有蚕茧遗物出土,证明距今4000年前长江三峡流域地区的蚕丝业普遍存在。这些考古研究资料,可以参阅1999年第1期、2000年第1期、第2期《重庆历史与文化》,杨华《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迹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日本早稻田大学2005年1月出版《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报》第3号杨华《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综述》等。2006年11月1日河南日报记者王大庆、通讯员孙力在《河南日报》第3版河南新闻版报道,西平县董桥新石器遗址出土残缺的陶制纺锤。
  以上涪江盐亭、三峡宜昌、河南西平三地的考古出土实物与嫘祖开拓蚕丝业的民俗流传地域吻合,可以旁证这些地域是嫘祖带动蚕丝业的地区,但是这些文物不能直接证明某地是嫘祖开创蚕丝业的源生地。因此需要继续勘查研究,加大考古调查力度,弄清楚三地有关嫘祖民俗流传的具体内容过程, 结合古籍记载,探索黄帝与嫘祖联姻的历史现象,才能够合理地解说黄帝娶嫘祖的内容,才能够合理地解说黄帝的故里。
  其次,根据杨华等专家的考古发现及研究,从重庆市涪陵地区沿江东下到湖北宜昌地区,考古出土纺轮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地域宽泛,文化层堆积丰厚,可以从距今6000多年延续到距今4000年往后,是独成文化系统的族群生活地域。但是后期距今4000左右,与湖北屈家岭文化融合,往龙山文化过渡发展,说明三峡文化遗存不是自成体系孤立推动的,而是逐渐与华夏龙山文化融合发展的。所以,三峡考古文化类型的连续继承性,说明三峡族群文化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与华夏文化趋向融合,这个推断是由丰厚的三峡考古成果证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巍先生在2004年1期《考古》杂志他的《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文里指出,三峡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类型与中原龙山文化发生联系,并且点明:“石家河文化衰亡,该区域被纳入到中原系统文化的控制范围。”
  其三,从目前知道的嫘祖生活地域看,四川涪江流域、三峡地区都有着丰厚的民俗流传和民间留存遗迹,例如四川盐亭县高灯镇、湖北远安县苟家垭有着丰厚的嫘祖民俗流传遗存,这些地方有考古蚕茧遗物出土,又有蚕丝业的工艺传统,蚕丝业形成的民俗文化生活历史传统悠久厚实。不严格地说,如果纺轮(锤)可以做蚕丝业存在的旁证,那么从当前的考古成果看,川江三峡地区比河南西平县及相邻地域出土的蚕丝业文物凭据的数量多,而且丰富,是距今201~204万年“巫山猿人”的生存地,族群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因此,用西平县现有的考古文物和民俗留存证明嫘祖的故里在河南西平,显得凭据淡薄。由此证明黄帝在西平娶嫘祖为正妃,黄帝故里在新郑的结论有些唐突。退一步说,涪江流域、三峡流域大量的考古文物和丰厚的民俗留存,说明嫘祖与川江三峡地域有着不可分的关系,需要我们做出探索解说,需要说明川江三峡地域的嫘祖流传现象和大量的考古文物凭据的历史内容。因此,认为嫘祖故里在西平,新郑是黄帝故里,同时需要关注嫘祖生活在长江流域,黄帝生活在渭河流域的陕甘地区诸方面的资料,这样才能够合理地研究中华远古华夏族群时期的历史文化。
  三、西陵和黄帝娶嫘祖
  西陵地缘,《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史记正义》说:“西陵,国名也。”这样看,嫘祖的族源地需要弄清楚。《史记·六国年表》记载 “二十秦拔鄢、西陵”,就是说楚倾襄王二十年的时候,具体时间是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的秦国夺取楚国的鄢和西陵,这时的“鄢”指鄢水流经的鄢,被秦夺取的楚邑西陵在今天宜昌市地域西北。《左传·桓公十三年》疏注解释说,鄢水在宜城流入汉水,鄢在今湖北宜城市的东南面,秦朝置鄢县。《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鄢,指今天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处的古城村西周封国“鄢”。根据《汉书·地理志》,西汉继承秦制设置西陵县的位置在今湖北武汉市北面的新洲区,属西汉设置的江夏郡,郡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西汉设置的汝南郡西平县,即河南省西平县。民俗调查江汉三峡宜昌地区及涪江流域有多处西陵地称,那时候的西陵地称范围,宽泛的存在于江汉流域川江三峡地区。司马迁写《史记》在西汉武帝时期,自然用西汉设置的郡县阐述事件的地理位置。因此笔者认为,司马迁说的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指今天湖北江汉流域三峡地区合理。因为司马迁知道有西陵县在江汉流域的江夏郡,所以不会把属于汝南郡的河南西平县作为西陵来阐述嫘祖的来源地的,因为这是不合道理的。后来的《水经注》三十一卷,潕水注,郦道元解说西平县名的含意:“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只是在强调西平是古邦“吕”的旧地,“亭”是行政区划,这个地方平坦,所以叫西平,与司马迁说的“西陵之女”不搭边的。
  四、黄帝时代及故里
  古籍记载,黄帝是与蚩尤大战争得帝位的,《尸子》记载“造冶者蚩尤也”,蚩尤用铜作兵器。1994年第4期《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刊》,刊登李学勤先生《青铜器的研究及其展望》文,作出比较性的探索,认为中国青铜器的出现年代与外国考古发现的年代“基本一样”,中国 “真正开始形成青铜时代,和我们的二里头文化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公元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埃及、中国古代进入青铜器时代。这个时期距今4500~4000年,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正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期。
  1983年6期《考古》发表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文,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山西考古四十年》第二章第四节的“陶寺遗存介绍”等研究文论指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2200~2400年之间,学界成熟的看法认为这是帝尧的都城。如果这项考古结论正确,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测定的年代,按照《史记三家注》提供的代继线索,参阅笔者著《远古的华夏族》书中的推算,炎帝始于公元前3000年,黄帝始于公元前2470年,经过100年;颛顼起于公元前2370年,经过78年;帝喾始于公元前2292年,经过70年;帝挚起于公元前2222年,经过9年;帝尧起于公元前2213年,与碳十四测定尧都陶寺遗址为公元前2200~2400年之间相合。
  也就是说,黄帝始于公元前2470年是可以确认的,误差不大。娶嫘祖为妃的时间距今4450年左右,迈入中国青铜器时代。黄帝族群的故里源地在中国地域渭河流域或者以西地域,乃至汾河流域,由此把黄帝族群压缩在新郑,不符合事实,欠妥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