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36个博士头衔的胡适是"考霸"的鼻祖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胡适是“考霸”的鼻祖吗?

黄麟

高考进入倒计时,许多青年学子正在埋头攻读,应对大考。

不由想起了胡适。印象中,胡适是个考试高手,拥有36个博士学位。凭这一点,我有点讨厌胡适,主要是不大喜欢他的36个博士头衔。窃以为,真正有学问的人,无须这一大堆东西装点门面。这么多的头衔,压在一介书生身上,俨然京剧里大战洪洲的穆桂英,背后插着一大堆花翎,好看是好看了,做戏的成份较浓。

胡适做了许多学问,他的学术建树主要是法学和文学方面。胡适有真学问,也有假学问。我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那个“胡说”的笑话。此外记不得胡适到底讲了那些“名言警句”。胡适对我的具体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无非是觉得这个人在知识界来头大,不可小觑,如此而已。

我觉得,学问大家必须有一些名言警句来支撑。你一句好东西也没能让人记住,说明你没有上档次。如果说学问是一坐矿山,名言警句则是矿山里挖出的最灿烂夺目的宝石。你一块宝石也没有挖出来,说明这个矿山是有问题的,也许它不过是一座普通的丹霞石山而已。

国人心目中胡适最上“档次”的,恐怕还是那几十个博士头衔。中国人都知道胡适是个学问家,到底胡适的学问大在哪里,多数人却答不出来。也许来源于这样的简单逻辑判断:拥有36个博士头衔的人,能没有学问吗?

所以我很赞成方舟子的讲法:“捧胡多是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我们崇拜胡适,无非是想证明自己也是个有学问的人。就象没读过《红楼梦》的人,喜欢到处标榜自己是红楼粉丝一样。这是个“品位”问题。

胡适从小在台湾接受父亲的识字教育。回到原籍上庄村后又读父亲自编自撰的《学为人诗》、《原学》,度过了他的“九年的家乡教育”(1895——1904)。后来胡适来到上海,然后再出洋留美,成为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学者。

那么,胡适这36顶博士帽从何而来,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1927年3月,37岁的胡适由英国赴美国,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博士论文(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亚东书店版)100册,完成了哲学博士学位手续,得到了第一顶博士帽。其实论文早就在十年前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已完成,有九万字。那时,胡适参加了博士学位考试,正巧北京陈独秀来信,告诉他蔡元培校长已聘他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消息,希望他尽快到任。于是胡适顾不上博士论文答辩,5月初就向老师杜威教授辞行归国,结束了他的留美7年生涯。

胡适1915年9月考进哥大读博士,只读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到1917年5月就回中国去北大任教。地球人都知道,在美国读博士,最快的也要用个三,四年的功夫,前两年还要通过极严格的专业考试,胡适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号称“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了呢?

原来胡适1917年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并没有答辩通过,这也难怪,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连中国人都很难搞得明白,洋老师怎么看得懂呢?但是胡适行事颇懂得变通,暂时弃了学位不拿,提前回北大教书。顶着美国博士的名衔先在中国一举成名之后,再找美国老师杜威讨博士学位。

可见,胡适先生是“先上车,再补票”的营销高手。胡适这个办法确实厉害,空手套白狼,通吃。厉害就厉害在利用两国间文化的差异和互相不了解情况,两头吓唬人。中国的大学认为胡适是货真价实的“洋博士”,于是奇货可居,赶紧把他聘为教授;美国人跑到中国一看,自己的学生已经是中国一家名牌大学的教授,在中国名气忒大,如日中天,既然在中国影响如此巨大想来确有价值,那篇博士论文当然没有通不过的理由。

胡适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的北京大学挤满了全国的鸿儒硕彦,一个乳臭未干的青年学者,要出人头地,只能标新立异,靠“洋博士”唬人了。所谓夜行吹口哨——壮胆吓鬼是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