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纳西族手工造传承人:在仙境中铸造"活历史"(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生活新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清水槽内抄纸(翻拍)
原料短缺老人满心无奈
从开始跟舅舅在炭灰上学画画起,和志本的记忆中就默默吟诵起了东巴经。造纸、画画,他从小东巴、长成了大东巴,又变成了老东巴。对于和志本来说,“文革”的十年浩劫,是他一生中最难耐的时光。
那个时候,专门有人上门收烧东巴经,不准和志本造纸,更不准画画、诵经。一个夏天,几名戴红袖套的人闯进了和志本的家,收走了祖辈留下的上千册东巴经。在村里的空地上,东巴经化为了烟火,和志本不敢也不忍去看。每当想起那些被烧的东巴经,他就心神不宁,拼命想回忆起那些经文。直到头太痛,他才自我安慰:“经书没了,祖先还是在的,那就是最好的。”那时,他将纸槽藏了起来,他坚信,有一天他一定还能再造纸。
当和志本终于可以继续造纸时,他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干净的东巴纸,回忆起未忘记的东巴经。58岁那年,他被请到了丽江,和上百名老东巴一起,回忆失传的东巴经。现在,和志本已经凭着记忆,画出了100多本东巴经。
因为生产方式原始,东巴纸的造价非常昂贵。和志本说,每次他采回的一背篓荛花,仅可煮干皮5公斤左右,最多可得25cm60cm规格的东巴纸60张,需要砍伐原料树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花费工时最少7天。解放前,50至60张规格为50cm60cm的东巴纸,需要用一只羊去交换。如今因为原料稀缺,东巴纸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最让和志本担忧的,就是和当年荛花漫山遍野相比,现在荛花越来越少,儿子每次出去找原料,必须翻山越岭,一整天也采不回多少荛花。于是他打算在家里种荛花,可是七八年过去了,家种的荛花就是长不大,和志本除了心急,也没有别的办法。
■心 愿
建文化传习馆 “能教多少教多少”
由于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能够解读,所以如今岁数大了,和志本担心东巴文化会失传,于是把造纸和绘画的技艺全部传给了三个儿子,并教他们学习和诵读经文。同时,还将绘画的技术教给外来的学习者。2007年后,和志本声名远播,慕名而来学习绘画的人越来越多,除了纳西族和藏族,还有来自台湾、泰国、美国的人,也跋山涉水来到白地村,希望向和志本求学,最长的在家里住了一个月,最多的时候,家里的房间全部住满了来学习的人。
和志本老了,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纳西文化传播得更远,所以,在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他还是让儿子投资建立了东巴文化传习馆,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巴文化。就在我们离开后第三天(12月10日),和志本的东巴学校正式开学了,10多名酷爱东巴文化的人成为了他的学生。“能教多少教多少,我只希望已经经历过灾难的东巴文化,不会彻底失传。”和志本说。记者 李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