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潘鲁生的手艺情结(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潘鲁生(右)在乡村调研采风。(资料照片)




近日,“手艺农村”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场以山东农村手艺产业调研为基础的展览汇集传统手艺作品、演示、现代创意以及文献阐释,生动而不失严谨,厚重又饱含新意。
策划主持这场展览、把农民手艺带入国家美术馆的是民艺研究专家、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博士。他坚持民艺研究三十年,从田野调研到理论研究,记录整理民间手艺120余项,出版民艺专著30部。他关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以“手艺农村”为题,揭示了农村手工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非遗保护,留住文化的根脉
“老祖宗创造的文化,而今又有多少我们能传给子孙后代?这应是我们这代文化人的责任。”潘鲁生说。
三十年间,潘鲁生走访了近30个省市、300余村落,发掘整理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形成150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16万幅图片记录,收藏民艺作品3万余件。在对民艺文化、作品、技艺进行普查、研究的过程中,潘鲁生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1997年,他提出“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命题,强调保护文化传统需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并以“生产性保护传承”、“手艺的产业研发”为关注重点,深入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机制的内在联系。同时,在田野调研、记录整理的基础上,他积极推进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和研发,并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民艺保护与交流。
潘鲁生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生存,因为它本身就是生活。我们曾认为那些‘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它又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获得了再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