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孙郁:鲁迅的思维特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孙郁做客深圳读书论坛畅谈鲁迅
“他的文字有理性的力量”
“鲁迅首先是个翻译家”
孙郁提出,许多人将鲁迅称为文学家、批评家,用“以笔为刀”来形容鲁迅,但实际上,鲁迅还应当被称为收藏家、翻译家。他用一组数字来举例论证:“鲁迅先生的藏品很多,他自己的藏书有1400多册,他收藏的中国古代的版画大概有2000多幅。很多人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好,最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知识结构里面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在中学里面讲鲁迅,只知道他是小说家,看鲁迅收藏品的时候,知道他是一个杂家,而最根本来讲他是翻译家。”
孙郁说,鲁迅每天起来干的第一件事是翻译,晚年主要是靠自己的版税来维持生活,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版税是从翻译中来的。“他一生翻译的作品大概有300多万字,而他写的文章不到300万字,翻译的东西比写的东西还要多。鲁迅翻译过100多个作家的作品,是他最早向国内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也是他最早整理了中国的相关文献,包括关于我们广东地区的风物人情。他的知识结构很特别,日语和德语都很好。他自己说自己通读过二十四史,对四书五经的熟悉也不用说了。我们在读鲁迅著作时,我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鲁迅读了那么多的书,但是从他优秀文字的背后,我们仍能感觉到他的知识结构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
鲁迅的眼光十分独到。在他的时代,许多东西方的作家刚一出现,便被鲁迅所发现,并翻译其作品向国人介绍,比如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纪德。“海外有一个著名作家叫巴别尔,鲁迅是中国第一个向读者推荐的,他通过日文看到了巴别尔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和日本最优秀的画家作品,也是经由鲁迅介绍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日本他只喜欢夏目漱石、有岛武郎、介川龙之芥等等几个人。但他觉得学习日本固然重要,日本之外西方世界的东西,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他来讲更有意义。比如像俄国的陀斯妥也夫斯基、安德列夫的作品很有影响力,这是东方人写不出来的,所以鲁迅的作品受俄国作家的影响更大。”
鲁迅对西方现代的人文传统,17、18世纪以来的一些重要人文主义东西的关注,在他的藏书里面有所体现。他对康德,对叔本华,对尼采,对斯提纳无政府主义者都很关注。这些都在他的创作里有所体现,暗示在他的文体里面。应当说,他对西方整个近现代文化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这从他的藏书里能够看得很明显。
“鲁迅的语言表达有自己的个性”
鲁迅的艺术眼光非常奇妙,孙郁说,这种特征让人想起了爱因斯坦。鲁迅有一些观点,跟大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很像。爱因斯坦强调,“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单纯追求科学知识的人,正在落入一个陷阱。“鲁迅一生当中,不断地引进西洋现代性的东西,又不断和现代的东西周旋。”在翻译、介绍西洋艺术品的时候,鲁迅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智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跟中国传统文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相比,有别样的精彩。”孙郁说,晚清学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然也“开眼看世界”,受到过西洋文明的沐浴,但他们在表达对世界看法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思维方法。
而鲁迅则不一样,鲁迅认为只有忘掉旧的话语方式,使用新的语言,才能获得表达的快意。他在最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候,用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腔,他的表达有着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孙郁说,现在的许多人,包括大学教授在内,写文章都是一个模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表达没有个性,都是一样。鲁迅不是这样,鲁迅翻译那么多外国人的作品,他不是从形式上去考虑,他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式的。”现在的人读鲁迅的作品,常感到“语句不通”,是因为鲁迅希望在文字表达中做一种尝试、一种改革。而目前来看,鲁迅的改革失败了,我们的表达又回到原点,变得一样了。孙郁说,研究鲁迅的话语表达方法,可以得知他在探索和时代不同的语言,“鲁迅的这种语言非常有特点。我们作家如果不能在语言上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那你的创作肯定是有问题的。”
曾有人写文章批判鲁迅,认为鲁迅非常狭隘,只看黑暗面不看光明面。孙郁认为,胡适、陈独秀等人在表达对世界看法的时候,都斩钉截铁。而鲁迅在表达对事物看法的时候,他从来不说是,或者是不是。鲁迅觉得语言是有限的,任何一种语言在描述事物的时候,都可能遗漏这个事物本质的东西,都不可能全面表达这个事物的整体。鲁迅所有的话是在特定的语境里面。“我们看鲁迅讲‘丧家狗’就可以感觉到,鲁迅对社会的判断是有分寸的,如果这个狗上岸就打,不上岸就算了。当这个人已经彻底悔改,我们不要去打落水狗。鲁迅说,当这个社会到处充满不公平的时候,你用公平的方法对待别人是有问题的。他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
“他的文字充满对现实的批判”
人们经常说鲁迅的作品很形象地刻划了国民的灵魂,他对现实批判的力量感也是前无古人的。为什么鲁迅的文字有这样的力量感?孙郁认为,鲁迅借用了两种知识资源,一个是科学思想史,另一个是文学艺术史。
鲁迅对伽利略、牛顿一直到居里夫人等西方著名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史非常清楚。他最早写了《科学史校编》,对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多有介绍,又翻译了许多科幻小说,如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作品等等,这些因素可以让鲁迅的文字具备理性的力量。“中国的文学要想复兴,必将从科幻小说始。今天中国的科幻小说,虽然已经很多了,但是不发达,我们中国依然缺乏科幻。原因就是当下我们中国不需要科幻。西洋文化中科幻作品丰富,是因为西洋社会已经秩序化了,而很多艺术家非常厌恶秩序的生活,所以他们会去幻想。但中国的现实太丰富了,我们作家一直被现实所吸引,我们的科幻小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鲁迅的文字也从文学艺术史中汲取了养分。在鲁迅看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里面,缺少一种个性的精神,而这种个性恰恰是被压抑的中国民间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光明和希望所在。所以,鲁迅张扬起反对奴性、呼唤个性的文学旗帜,因之震撼了中国的知识界。(晶报记者 姜梦诗/文、图)
人物
孙郁
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文学硕士。曾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
2009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鲁迅与陈独秀》等。主编《回望鲁迅丛书》、《回望周作人丛书》、《倒向鲁迅的天平》、《被亵渎的鲁迅》、《苦境:中国近代文化怪杰心录》。
11月12日下午,鲁迅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应邀来到宝安区图书馆,以“鲁迅的思维特征”为题,为市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鲁迅思想中的特点,阐述了鲁迅性格和文字中的矛盾。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