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北京最后的"鬃人"艺人(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科技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些庙会上的鬃人,衣饰的图案潦草不堪,鬃毛的排列也疏密不一,实在看不下去。但愿我能碰见个好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子,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在冰心的散文《我到了北京》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 

    文中在铜盘上“唱大戏”的主角就是现今罕存的“鬃人”。相传,清末有一位叫王春佩的民间艺人,酷爱京剧。在京剧与皮影的双重灵感启发下,他以胶泥做头和底托,以秫秸做身架,用彩纸做外衣,制成了一个整体呈圆锥形,两臂能来回摆动的小人,也就是第一代“鬃人”。因为鬃人用胶泥制成的底座下面,粘有一圈猪鬃,故而得名。王春佩在去世前,将这门自创的手艺传给了儿子王汉卿。

    鬃人艺术发展至今,已经走到了衰亡的边缘。但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栋普通民宅里,有一位老人仍在用自己的双手延续着这门已有百年历史的民间工艺,他的名字叫白大成。

    
    在白大成的客厅里,有一面玻璃橱柜里摆满了他制作的鬃人。其中一尊身高约80厘米的“美猴王孙悟空”,火红的脸庞配以金色的双眸透出一股直逼人心的英气,精致的头饰上两片修长的翎羽张扬着不羁的个性。这件耗时最长的作品,足足用了一星期才全部完成。

    谈起学习制作鬃人的经历,白大成回忆说,解放初,他偶然经过王汉卿位于南池子的邻街小店,对橱窗内摆放的小鬃人顿时心生好感。因缘际会,1959年在平安里大街口,他又偶遇到了一位李姓的鬃人技师,于是师从门下。并在不久后,得到了“鬃人王”第二代传人王汉卿的亲自指点,手艺便越发精湛。 

    然而,白大成并不满足于死板的拜师学艺,大胆地对前辈们的鬃人进行了“改头换面”。古老传承的鬃人,只有将近8厘米的身高,个头只到“白氏鬃人”的腰间。此外,由于早年鬃人受皮影戏的影响颇深,因此身架呈圆锥形,两边胳膊用同一根铁丝折绕而成,虽然能像皮影人一样来回摆动,但造型略显扁平。“白氏鬃人”的身架在秫秸之外还要裹上一层棉絮,并同时“露出”了一条弯曲在身体前方的腿脚,好似方才登场,舞台效果十足。此外,白大成还将老鬃人的纸衣裳换成了绸缎,并且为了凸现硬挺的效果,在绸布的背面裱上一层宣纸。无论花翎、护背旗或者肩、领、袍,均和真人的装扮分毫不差。





 
关键词: 北京 艺人 鬃人 百艺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