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以“新媒体”为名酿造的在场新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邹萍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2018年4月7日下午,《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国美南山校区揭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1998年

2018年4月7日下午,《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国美南山校区揭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1998年,陆蕾平从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毕业留校,参与了70周年校庆活动,当时她筹备是潘天寿、林风眠等50位大师的展,而二十年后,她担任了新媒体系展览的策展人,身处90周年校庆期间。2018年4月7日下午,《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国美南山校区揭幕,以新媒体艺术为名义回应国美90周年校庆,23位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首次前无来者般汇总,创作年代自2005年至2018年的50余件自选作品出场,涉及摄影、录像、网络、动画、声音、机械、互动装置等各种艺术媒介与形式,两个气质相异的展厅相异包容:游戏与狂欢、影院与工地、开放与私密交杂的广场空间;以及充满着数字虚拟、人工智能、电脑生化、颓废都市、魔幻主义等元素的赛博空间。这些作品的出场、在场及方式,最终将我们推向一个新的世界、新的现实、新的美学,构筑对17年来新媒体艺术教学加以整体认识与判断并彰显其价值的机缘。

当代著名艺术家、艺评家、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主持开幕式

  “这是一次很好的梳理和成果的汇报。短短时间里,新媒体系出了那么多的艺术家,都那么优秀,可见学院的气氛和教育方法非常有意思,既让我们能够在场,同时能让毕业的学生仍然能够在场,当我们返回学校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学校有意思的气场。”策展人陆蕾平说。学术主持张培力则在表达了一串感谢之后,特意补充到,最最重要的是感谢参展的23位艺术家:“他们是近年来在中国艺术舞台中表现非常突出的年轻艺术家,很多人的展览和工作非常繁忙,但一听到这个消息,都毫不犹疑地给了支持,这让我非常感动。”此展正处于国美90周年校庆时期,“这个展览能够让新老同学有个理由聚在一起。学校,对于师生来说就是一种缘分,因为艺术的理由把大家聚在一起,后来大家出了这个学校,能够再聚在一起,唯一的理由也是艺术,今天这个展览是以新媒体艺术的名义把大家聚在一起,日后如果我们有缘相聚,如果你在做艺术,我也在做艺术,那么这个缘分不会尽,今天这个展览就是想说明这个问题。”张培力的老师,当代著名艺术家、艺评家、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也来到了现场。他收到信息后,一看艺术家名单,发现都是熟悉的青年艺术家,“我很高兴在90周年校庆的机会能够看到这个展览。”而对于展览主题词“在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在场,除了学院的教学现场之外,还有一个社会现场和当代艺术现场,它们互相重叠,对于艺术家而言,如何延续学校至社会并和当代前沿发生关系?这次23位艺术家都有不同的立足点和方向,而且这种方向都是直接针对了中国媒体艺术在今天一些问题。这个展览非常好,可以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思考。”

《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开幕式现场

  2001年,由许江院长首倡,中国新媒体艺术先锋张培力为学术带头人,中国美术学院划时代地创建了新媒体艺术中心;并于2003年开始招生,成为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新媒体艺术为教学方向的专业系科,2010年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2018年4月7日,“在场”的23位青年艺术家已巍然成岭。

学术主持张培力说

张培力致辞

  本次展览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新媒体系建立时我们开展的教学理念的一种初心,这样一种努力得到了一些积极回应和成果。这些艺术家是从新媒体系出来的,又是中国当代艺术里特别有生机的一批力量。作为美术学院,首要目标是培养一种有创造力、思想和个人态度的艺术家,能在未来的艺术对话中有自己的声音,能够影响未来中国艺术的状态或格局。现在看来,我觉得初衷是对的,努力也是有效的。

  所有的艺术教育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一定要有适应开放的态度与方法,要尊重艺术最基本的发展规律。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艺术家都不是被教出来的,都是个人反省或觉悟,由于种种机缘,最后成就了他的艺术梦想或艺术表达的需求,所以艺术家的天性和创造力不应该在艺术院校这个环境里被抑制,而应该得到激发和刺激。

  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在这个地方,就是一种机缘,很难说一定是老师交给学生东西,学生同样会激励老师,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如果这个学生不爱艺术,再好的方法教也没有用,我们不能把一块石头变成鸡蛋,但如果一个鸡蛋碰到了适当的好环境,会孵化变成鸡。

  我很欣喜也很怀念新媒体系的那段时间,师生之间真的很像朋友,现在,我都把学生当朋友,也希望他们把我当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年轻。

  当一个艺术家要表态和发声,他一定是在一个场域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工作、作品和话语是要有说服力的,能和其他人的思想和作品形成一种对话。我向来反对艺术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存在,艺术其实不是纯粹为自己。但个人主义和作品的个人性不一样,个人主义可能是这个人身上存在的某种基本东西,但用在作品中未必是个人的,一篇好的日记当然是个人的,但如果写出了很多人想说的东西,那它就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是和很多人的对话,所以这个时候艺术语言、创作态度、思考问题的深度都影响到所谓的“在场”,“在场”也是我现在可以跟很多已经毕业的同学保持关系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时一个大群展中,我在里面,他们也在,这个关系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大的艺术场域里,我们是在场的,同样,我们的关系也因为这样的在场而直接碰撞,我们的对话没有结束。

  这次的展品有很多是当下发生的,有一些我也没见过,它们是这些人走出校门后这几年的工作和思考。作为一座有90年历史的学校,我想强调的是开放的态度、学术的民主、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特别重要。这个学校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院校之一,我觉得如果要往下走,真的要有一种积极发展的态度,不能保守。庆典的同时,要保持一点清醒,今后的命运实际上就取决于当下。

“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学术主持:张培力策展人:陆蕾平参展艺术家:陆垒、吴俊勇、邵一、张鼎、张辽源、吴珏辉、彭韫、陆扬、蒋竹韵、王欣、苗颖、李明、林科、张乐华、易连、冯晨、曹澍、朗粲、郭熙、邓悦君、刘国强、胡为一、丁世伟展览时间:2018年4月7日--2018年4月27日开幕时间:2018年4月7日下午15:00展览地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1号楼C区103,1号楼B区-1/101,102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总调度:范厉技术支持:施洪法策展助理:张钧雷、童茜、杨又晨、黄晶莹视觉设计:张智霖特别鸣谢:香格纳画廊, 想象力学实验室,没顶画廊,VANGUARD画廊,指纹画廊,德萨画廊, 杨画廊。

策展人陆蕾平说

陆蕾平致辞

  关于艺术家

  陆垒、吴俊勇、邵一、张鼎、吴珏辉、张辽源、彭韫是最早研究生及研修班学生。其中,吴俊勇、吴珏辉、张辽源皆为国美在职教师,而陆垒、吴俊勇、邵一、张鼎皆为香格纳画廊的签约艺术家。他们在动画、互动、装置、以及跨界表演、沉浸式空间的构造等各方面都各有建树,其作品辗转世界各大双年展与艺术博览会,为各大收藏机构所青睐。而蒋竹韵、陆杨、王欣、苗颖则是第一届新媒体本科毕业生;李明、林科、张乐华是第二届本科毕业生;易连 、冯晨、曹澍、朗粲是第三届;郭熙 、邓悦君、刘国强分别为第四、五届,而胡为一与丁世伟则是最新毕业的研究生。这些85后,90后年轻艺术家的艺术触角更为广泛,他们的作品涉及社会学、宗教、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医疗科技、光学、电子机械以及网络文化等各方面,并更加自由地以摄影、装置、编程、游戏、录像等作为创作媒介。

  关于展厅空间

  分为两个部分,地上一层的广场空间与地下一层的赛博空间,这几乎是气质完全迥异的两个展厅。地上一层空间中,邵一的建筑废墟石料装置、陆垒的被削去五官戴着喇叭形面罩的动物雕塑、张鼎自2014-2015年所组织摇滚音乐会活动现场的纪录片,吴俊勇半圆形《月升》投影所形成的的游戏空间、张辽源监控装置中捕捉到的花园实景的虚像、吴珏辉再现异次元炫酷沉浸式空间装置的录像,以及王欣迷幻的巨大粉色仓鼠轮与迷你艺术家作品集盒的奇异对比,甚至是隐藏在展厅二层隔层的影院空间,构建出狂欢与反思、开放与私密兼具的广场空间。

  地下展厅原本是雕塑与陶瓷专业的工作室,堆满着各种巨大机器设备、陈年的阴霾与尘土、刺鼻的霉味与化学味。然而莫名地觉得会有意思,有种穿越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感觉。或许这样的空间是出乎年轻艺术家们意料之外的,他们早已习惯了成熟的艺术市场中画廊与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面对这样漏洞百出的建筑现场,他们有的措手不及,有的异常兴奋,也有的淡然自若,最终在地下建构了一个相对庞大、而具有赛博朋克“高科技、低生活”风的赛博空间。中间的走廊区域是一个较具私密的录像与声音装置空间,走廊右手边的长空间是相对比较魔幻的;而左手边的大空间则相对电子化、网络化、与颓废都市化。细细去看,每位艺术家的视角与故事都是个性化的、细腻的,这与破败的建筑、先进的科技、巨大错综的工业管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

  《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于大庆之际呈现,也是对十七年来新媒体艺术教学加以整体认识与判断并彰显其价值的机缘。新媒体艺术系自建系以来即打破常规地聘以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为教师外援,带来了直接的、鲜活的、开放的艺术观念和经验。这种艺术教学的在场性,不是僵死的固持,而是流动中、变化中的坚守与开拓。学生们在新媒体艺术的场域中相遇、交往、学习,自由、无蔽的场域给予其日后成为真正艺术家——即"在场"的可能性。面向不断向前、不断更新的社会,偶尔,我们回头看看,并做些乌托邦的事,这既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在场,亦是自1928年起,林风眠、潘天寿等教育大家们在杭州国立艺专初建伊始即孜孜追求之本——艺术院校的存在之“在场”。

《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展厅内景(地下部分)

部分展品

《佯装自大狂》熊--陆垒

sara--彭韫

Sprawl--胡为一

比特宫--吴珏辉

仓鼠轮--王欣

苍蝇

雌夜--朗粲

存放信仰的身体--郭熙

大时代--张鼎

倒叙--刘国强

宫--易连

光的背面--冯晨

控制俱乐部--张鼎

李明--烟士披里纯2:安全出口

龙争虎斗--张鼎

陆扬妄想罪与罚

陆扬脑之神

你在等我吗--苗颖

排排队 站站好--张辽源

喷气式文件夹--林科

去中心练习--邓悦君

邵一:亮灯工程

一场演出--张鼎

尤利西斯--曹澍

宇宙文件夹--林科

原子蜗牛--吴珏辉

院线映画--张乐华

月升--吴俊勇

陨歌--丁世伟

这个系统--蒋竹韵

陆垒:佯装自大狂--猪

左右--吴俊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