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当千年美玉与大漆相遇 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在粤博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雲·幾——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海

“雲·幾——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海报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2月8日下午,“雲·幾——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3M层画廊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年策展人张海红、李听尘策划,著名艺术批评家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共展出172件(套)苏派玉雕传承名家殷建国和著名漆艺家谢震的漆玉合壁作品,包括文房系列、玉笈系列、香道系列、珠饰玩器系列等。

“雲·幾——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阮华端致辞

广州珍宝巴士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刘奕致辞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著名艺术批评家皮道坚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殷建国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张海红致辞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珍宝巴士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展览开幕式由策展人之一、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总监李听尘主持。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阮华端,广州珍宝巴士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刘奕,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皮道坚,参展艺术家代表殷建国,本次展览另一位策展人张海红先后致辞。

支票捐赠仪式

随后,广州珍宝巴士有限公司向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捐赠四十万元支持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广东省博物馆魏峻馆长和阮华端理事长代表馆方接受捐赠,并向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回赠感谢回执。

众嘉宾合影

“雲·幾——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之前,在广东省博物馆五楼还举行了展览同名研讨会。故宫博物馆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古漆器研究专家张荣,湖南省博物馆编辑部主任、研究员聂菲,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玉雕评论家王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可人,苏州收藏家协会会长朱建宇,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闵俊嵘,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青年学者颜勇,浙江树人大学副教授连旭云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观点。

皮道坚主持研讨会并发言

故宫博物馆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古漆器研究专家张荣在研讨会上发言

湖南省博物馆编辑部主任、研究员聂菲在研讨会上发言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闵俊嵘在研讨会上发言

艺术家殷建国在研讨会上发言

艺术家谢震在研讨会上发言

皮道坚表示,本次展览名称“雲·幾”之“云”,乃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句中所看之“云”,实指两位艺术家作品的共同美学意象。“几”乃“凭几”之谓,既影射艺术家作品,又暗喻一种“凭几坐忘”的人生态度。

“雲·幾——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展览现场

殷建国1964年生于苏州,1983年毕业于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2000年创办“昆吾玉坊”。他的作品精致、沉稳,古代中国文人气息扑面而来。尤其器皿作品,气韵质朴、线条简约、弧度完美。且创作从不重复,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谢震曾多次参加由皮道坚策划和主持的当代漆艺展览。他善长用新视点诠释传统漆媒材,大胆挑战甚至颠覆固有审美判断,将漆艺创作引入具有精神意义的世界。在简约抽象的创作中承载着历史的反思,也带来了现实生活的诗意想象。

两位艺术家相识已久,多年交往使彼此不仅对人相识,也熟识了对方的作品,合作的想法遂而萌生。

“雲·幾——殷建国、谢震漆玉作品展”展览现场

美玉和天然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的使用超过8000年而未断绝,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现了最早的漆器。两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古代两条完整而独立的华丽艺术传承脉系,历来和皇家贵胄同声共气。

湖南省博物馆编辑部主任、研究员聂菲说道,玉器很早就与其他材质器具联袂相携,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所出玉耳金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金玉相结合的器皿。但这种结合却并没有延续下来。故宫博物馆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古漆器研究专家张荣说道,直到清乾隆时期才又出现漆玉结合的器物。

殷建国、谢震合作的漆玉作品

玉质软润,颜色素朴;大漆坚硬,色彩华丽。这两者的结合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还需考虑审美上的契合。

“从玉的角度看,须遵循工材结合原则,将装饰余地适当让度给漆饰;在漆的方面,则既要遵从漆性,又要考虑饰面结合牢度,最重要的是纹饰色调与玉质色泽的吻合,不能因漆色、纹饰的过度而致饰浮于器。” 皮道坚在为本次展览所写的文章《行云流水 凭几坐忘》中如是写道。

以殷建国的玉器为主体,谢震用漆艺画龙点睛。完成之作构思灵动精巧,气质古朴典雅,制作技艺堪称完美。将两种不同材质而各自彰显独立艺趣的工艺巧妙和融于一器,兼具实用性与原创性,成造化于巧思,彰显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精致唯美。

殷建国 白玉桥耳炉 83x52mm

殷建国 碧玉镏金托-花窗香薰 73x69mm

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媒材如何在当下焕发新活力,是许多人孜孜探索的课题。两位艺术家能够从传统中出新,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之上的。

聂菲讲述,谢震创作的漆犀目纹花珠和漆犀八宝目纹花管,最初的灵感来自于二千多年前楚人所挚爱的蜻蜓跟玻璃珠和蜻蜓眼玻璃管,这类玻璃珠表面饰颜色各异的多彩圆圈,或凸起或剔刻,形似蜻蜓眼睛,发源于西亚、南亚,当地人认为佩戴它,能驱走恶魔,带来平安。其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人们接受并得到仿制,时称“陆离”,佩戴它成为一种时尚。

谢震 漆犀五色陆离眼纹花珠 25x25mm

谢震 银胎漆犀葵花杯 82x37mm

谢震用传统犀皮漆工艺来表现凸起蜻蜓眼的独特之处,但不同的是,传统犀皮漆的花纹比较随意,谢震则先谋布全珠,有目的地找准基础起点,后经多层髹点色漆制成漆引起,再髹涂色漆多达百层,最终打磨到高点周围累积的色漆层,获得等高线状的彩色漆层剖面排列效果。前后费时费半年,且用“漆犀”代替“蜻蜓眼”命名他的这一创新手法。

古人把玉拟人化,所谓“君子如玉”,象征高尚的人格。殷建国作玉,不仅巧借良材,因材为物,还潜心揣摹古人琢玉的精神,借古器型生新意趣。

殷建国、谢震 漆金泊-白玉文房三件套

在开幕式上,殷建国说道,“人文历史基于传统沿革,玉雕行业的工和艺基本上做到四景,巧、妙、藏、悬。在我所专工的玉器皿类里还要特别注重‘正’,所谓‘正’,即是规矩,更是行为法则。而玉器之‘器’,在古代不仅仅指容器,更是物化人格的标榜,所谓‘器重’、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传统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但不应是羁绊,我们虽身处当下,同时也将是后人眼中的传统。”

殷建国、谢震 漆、玉手提珠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认为,在当代下艺术界、当代文化界,出现碎片化、快餐化、世俗化的消费环境中,很多当代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当下的消费文化景观状态,但是也应该思考是否可以建构出一种高雅的新文化和生活方式。

如皮道坚所说,这些玉漆结合的文房器物、香道茶具、玉匣漆珠,可以启发当代人对忙碌无节制生活的冷静反思,能让人们以一种慢生活的节奏抵御世俗的欲望诱惑。这就是传统工艺与当下的联系,也是传承传统工艺的意义所在。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11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