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体验与超验” 胡志颖30年艺术创作亮相53美术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9月9日下午4点,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md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9月9日下午4点,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在广州53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回顾了胡志颖1987年至2017年这30年间的艺术创作,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相互比较展示胡志颖作品的变化和其背后的发展历程。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胡志颖来广州已达30年之久,他很早就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在美院求学阶段更是沉浸在学习西方现代哲学和文论的氛围之中,他曾经的抗争颇具某种事件性效应;他也是比较早进行现当代艺术探索的一员,70年代末便进行超现实主义的创作,也曾经和广东的重要艺术团体“大尾象”一起展览;他学国画出身,也常用水墨、宣纸和绢本作画,80年代就创作了大批抽象型水墨,但是,在梳理广东当代艺术脉络的时候鲜见其身影,他是中国艺术界的“独行侠”。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即1979年左右,胡志颖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就参与到当时兴起的“伤痕美术”思潮之中,以他的画笔呼应“拨乱反正”的社会运动,控诉了“文革”的种种暴行。不过,随着国门的日益开放,外来信息不断涌入,胡志颖受其感召与影响,很快就放弃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与表面的社会批判,开始了艺术的哲学思考与语言探索。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与80年代已经截然不同。由于一场运动打破了80年代的文化理想,使艺术家们不得不走出原来的书斋和象牙塔,面对真实的自我与社会,思考当下的生存处境。与此同时,西方开始接纳中国当代艺术,通过民间渠道,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条国际化之路。这种内紧外松的现实,形成了某种挤压,使艺术家不得不同时思考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向问题。胡志颖正是在这样一个互文关系中,开始他的材料艺术探索的。可以说,胡志颖九十年代初做的那些材料艺术,既是对国际语言的一种尝试,也是将其转换为本土视觉资源的一种探索,而其内在的文化指向,则是生存的压力与精神的紧张关系。如果仔细品读,我们可以从胡志颖九十年代初创作的那些材料艺术作品中,体会到他的焦虑与痛楚。正如他喜欢用血腥的红色为基调,以厚重的不同材质与颜料来塑造画面一样,其焦虑、纠结、痛苦、恐惧,以至于愤懑的情绪,已经溢于言表。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胡志颖另一重要线索的创作是通过借用英国艺术家培根的艺术语汇而展开的。他对那种激烈冲撞的精神世界的着迷使得其频繁使用培根式的粗犷强劲的笔触和扭曲变形的形体。但他并不关注笔触和造型的具体对应物,他诉诸笔端的形状更多的是其激越的精神轨迹的反映,并且因为油彩、丙烯、大漆以及木炭等多种材料的交集而使得图像更具深郁战栗之感。逐渐地,这一线索的创作也朝向多重图像的构造发展,比如底层是巨大的粗黑线条的脸谱,再添加以极尽扭曲和诡异的不明形体,相互之间似乎构成语义的拆解与诠释。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而最近几年,他的不少作品都与西方典故有关,奥菲利亚,堂吉诃德,亚当与夏娃,基督蒙难……这些典故的形象往往是以木炭绘制而成,有一点西方古典素描的痕迹,覆盖其上的则是奔突激荡的油彩和丙烯,它们没有具体的形,构成对既有图像的肢解,打破了那些经典的肃穆氛围。在他的心底里,宗教性和人的欲望冲动、禁忌与僭越本身就是一体的,不存在那样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欲望的不停歇以及人的徒劳本就颇具宗教仪式感。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胡志颖 基督蒙难之二 2015 布上油彩 丙烯 木碳 170×200 cm

  事实上,险象环生的境遇,早就构成了胡志颖艺术作品的一个核心内容。这就像他涉及到中国传统山水画意象的系列绘画,作品的表征往往还布满了繁杂的生命图腾一样。如此这般剪不断理还乱的表现方式,体现了胡志颖对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的感受。而就这种现实感受来说,在他2007年之后创作的一批一批系列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强烈,在他的文艺思想与艺术创造中不断寻找超越的契机。这也正所谓“愤怒出诗人”,重要的是有愤怒,还有良知。只是对于胡志颖而言,这种愤怒和良知,已经被他转换成了某种文化理想,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文精神。

  据悉,此次展览自2017年9月9日将持续至10月10日。

胡志颖 天使之一 2015 布上油彩 丙烯 木碳

艺术家胡志颖与作品合影

  现场对话艺术家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我发现现场有很多类似“胡志颖是保存人类胚胎的最好的酒精瓶——雨果”这种虚拟的、跨时空的评价贴在墙上,除了雨果还有汤因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种展览的方式吗?

“体验与超验:胡志颖艺术1987—2017”展览现场

  胡志颖:其实它是展览的一个“形式”,也是一个展览的“内容”,如果大家看了策展人杨卫老师和胡斌老师的文章你就可以了解到,我的这些作品带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人类的“异化”、社会比较深层次的问题,但在现场可能你不容易察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大家的思考,你看,雨果是上几个世纪的伟人,雨果都在批判我,一个展览不可能都是赞美之声,否定的声音、质疑的声音,要敢于言论,希望大家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我的作品,正反两方面的,不同的角度的看待我的作品。

胡志颖 白月(1) 2010布上油彩 丙烯 大漆 206×163cm

  雅昌艺术网:看到您的作品有一些“布上综合媒介”的创作方法,这里还有用到漆画的技法,这是大家比较少接触到的,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艺术家使用的材料 “垠硃”

  胡志颖:不光是漆画,材料上面有很多,有金粉、银粉、水墨、丙烯、油彩、清漆、大漆等,传统的,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艺术创作的媒介都比较单一,而我认为,如果你要达到自由表达,可以从超越传统单一的媒介来达到自由表达,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有很多反复,有点类似“炼金术”的方式方法,最后才能让这些媒介都统一在画布上。其中比较特别的是这个“垠硃”,这里有这个实物,92年的时候电脑里边还没有这两个字,“垠硃”,你看它很重,颜色是很灿烂的红色,这个材料不是到处都有的,它是贵重金属材料,一般用来画出口的工艺品,我是专门到佛山化工厂买的。这个怎么用呢?它是粉末状的,可以调上中国大漆、清漆来使用,颜色非常特别、绚丽。

使用“垠硃”的作品局部-《天文之三》1995 板上综合媒介 180×200cm

  雅昌艺术网:您是从广美的中国系研究生毕业,后来又继续深造了暨南大学文艺理论的博士,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认为绘画和文学的关系吗?

胡志颖  白月(2)2010布上油彩 丙烯 大漆

  胡志颖:我是比较随性的,没有太多考虑这方面的关系,我的暨南大学文艺理论的博士论文课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彼岸性的研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去考察,那时候国内这方面的资料较少,做这个课题是比较冒险的,但凭借我从小就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经验,我想把它描述出来,我阅读了很多中国的文学、外国的文学。人总是处在进步,然后被别人“异化”的过程,不管人类社会科学多么昌明,也解决不了人们以及社会一些内在的问题,在这里,人文科学和宗教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只不过我这涉及的宗教是不同的,我想通过视觉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我这里边的“基督受难”与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化里边的“基督受难”是不一样的,当然还包括亚当和夏娃、还有圣徒,我的圣徒是可以跳舞的,并且这个舞蹈是你没有见过的舞蹈,宗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作用。

胡志颖 天文之三 1995 板上综合媒介180×200cm

胡志颖 月中动物(1)2010,布上油彩 丙烯200×170cm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