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如何建构?何以转换?一场油画本土化的研讨会在江苏省美术馆召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7年7月13日下午,“边界——中国当代油画建构与转换研究展(馆藏)”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主持,艺术批评家马鸿增任学术主持,邀请到江苏油画界诸多专家学者参与探讨,针对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油画的再梳理,探讨中国当代油画在时代变迁中,如何研究创新?如何在技法和语言、精神和观念等多个层面建构起本土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旨在为当下的油画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范本。

学术研讨会现场

  江苏省美术馆的油画收藏自建国后始,作品涵盖了从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国立艺专和中央大学艺术系的老一辈油画家,至活跃在当下的中青年油画家。此次馆藏展展出早期油画家颜文樑、刘海粟、倪贻德、庞薰琹、秦宣夫,他们的学生一辈吴冠中、靳尚谊、苏天赐、詹建俊、张华清、徐明华,当代油画的中坚力量罗中立、陈丹青、杨飞云、沈行工,以及近几年全国重点展览的获奖作品,勾勒出中国当代油画近百年发展与变迁的轨迹。

康健园道上  24.6X37cm  颜文梁

写给敬爱的毛主席  陈丹青 130x150cm

清水江上   吴冠中   60x59cm

西海门晴翠  刘海粟  80x100cm

四川风景  庞薰琹  53.4X61.6 cm

诗的沉醉  苏天赐  109X109cm

  徐惠泉:1.3万件馆藏作品要“活化”起来。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首先介绍了美术馆新馆与老馆的“错位发展”的定位,老馆主要以自主策划的经典展览为主,而新馆则作为江苏美术“高原出高峰”的平台支撑,关注中国当代美术,当代艺术,将以展览和典藏的方式,记录时代的印迹,同时利用丰富的藏品资源,策划系列藏品研究展,让典藏活化起来。

  江苏省美术馆本身有1.3万多件的馆藏,在新的定位下,将来要把1.3万件美术作品用起来,策划一系列集典藏、研究、展览、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展览。同时我们作为一个省的美术馆,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这个价值观不影响多元化的选择,我认为将来如果有一些好的比较多元的当代绘画都可以进来展览,我们不排斥任何人、各种各样的绘画,但是价值观要和主流价值观吻合这样的一些展览。

头像速写  张华清  49X45.5cm

韩桥矿工  徐明华   114.5X134 cm

秋林 詹建俊 80.4X60.5cm

塔吉克青年 靳尚谊 50x50cm

  张兴来:研究展,是美术馆典藏和研究成果展示给公众的最佳平台。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张兴来指出,这个展览是站在美术馆角度自主策划的一个学术性展览。因为美术馆最主要的四个功能:典藏、研究、展览、公共服务,而这样的学术性展览就是典藏和研究能展示给公众的最佳平台。我们前面做了一系列的展览,例如“明清山水画展”、“劳动者之歌版画展”、“视觉与表达——馆藏当代版画研究展”等,而今天我们又做了一个“边界”这样的油画研究展,这些展览经过研讨会以后,要出版一部带有研究性的文集,对我们将来的研究方向与目标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边界”这个题目实际上很大,又很小。“边界”是油画语言,我们需要思考,是规范它们既有的点?是打破这个边界,还是要守住这个边界?在学术上如何构建?在审美上如何转换?从近现代油画到百家金陵到重大题材,整段油画审美演变也好,变迁也好,转换也好,我们如何定义它?还请在座各位专家老师畅所欲言。

  马鸿增:中国当代油画要具备哪四个属性?

  江苏省美术馆顾问,学术主持马鸿增老师认为,油画是外来画种,一百多年来,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从引进,到培育、生根、开花、结果,先是学习英法意等西欧国家,解放后学俄罗斯,新时期又将重点转向学美国现代和后现代艺术,还有一部分人重返欧洲古典,重返文艺复兴的油画传统,形成了中国油画多种风格流派并存的局面。

  这个过程是中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国油画家,在东西之间努力探索,找寻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个性特征的道路。要从哪几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马鸿增概括成四个性:

  1.中国的人文性。即中国精神的人文品格,具有悲天悯人,人类善良本性的民族精神。

  2.中国性。有自主的评价标准体系,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外国标准来评判,也不是以市场来左右。民族化的提法比较狭隘。有人一谈到民族化就是吸收古代文化符号,就显得很肤浅。

  3.油画性。这是本体语言的问题,油画优势在于光影、色彩、笔触的表现力,离开这些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下不少油画和国画相互吸收对方特点,显得不伦不类,界限模糊。

  4.艺术个性。评判油画家的历史地位,还是要看艺术个性。

突击队员  陈坚 75X109cm

巴山情  罗中立  53X39 cm

徐悲鸿· 198×180cm 时卫平

  沈行工:油画展览应更有代表性、更有特色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沈行工认为,以本次“边界——中国当代油画建构与转换研究展”为例,在画史上所缺少的重要画家,要想办法补上;另一方面,要展出画家的代表性作品,例如,苏天赐老师的代表作品是80年代后具有写意性的风景画。那么就需要对艺术家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展览追求大而全是做不到的,要讲究一定的特色,可以策划一些更强调江苏油画艺术特色的展览。例如以历史题材为主题,或以人物、风景等素材分类,以民国、新中国等时间为分类,或者专门推出馆藏的青年艺术家作品。

小镇春深   沈行工  142.5X128.5cm

  陈世宁:把江苏油画的过去、现在、未来融合在一起

  中国美协油画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油画学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世宁认为,一提起江苏美术,很多人第一个想到新金陵画派,不能仅仅抓新金陵画派的过去,一定和现在、未来融合。江苏是中国油画的重要发源地,出现过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朱德群、吴大羽等大师,因此江苏油画,也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建构与转换这一学术主题下,策划更多现代性的、全国性的展览。

共和曙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30×190cm 陈世宁

  魏鲁安:如何突破现有边界是艺术家的探索课题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魏鲁安认为,现在的画家从技术层面、画面构成、视觉效果、带有艺术家在精神层面的思考,表现的内涵更多样化,现在的绘画尽管花样翻新,但每个人都在探索从这个边界怎么突破?油画怎么接受一些新视野、媒介和材料?对油画的思考,我们还处于犹豫状态,如果想往前走,就得冲出油画的界限。

  时卫平:多关注当代的、前卫的作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时卫平提出,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的历史使命。应该鼓励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把更多的探索机会留给青年艺术家。因此,艺术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具体的人服务,例如美术馆应该多关注一些当代的、前卫的作品,收藏一些更前卫的画。收藏成熟的画家很贵,年轻人的前卫作品并不贵,说不定他们就是日后的大师。

徐悲鸿· 198×180cm 时卫平

  金田:中西方的认知差异要求我们更具体,更包容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金田提出:中国人的书写从学习象形文字开始,从小就有象形思维,对语言需求大于视觉传达,例如中国人很少人花钱去听纯音乐,中国百分之九十九即使不进美术馆,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江苏省美术馆即将引进的外展,每张作品都有专门的故事,假如我们能在世的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做个简短介绍,传播起来会更方便。

  江南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包容,江苏面积不大,但南北贯通,南京更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我们扛起包容多元的旗帜,便会找回我们的自信。

  庄重:油画创作要突破自我限制,更加个人化

  江苏省美术馆江苏油画雕塑院专职画家庄重认为,并非在西餐上面撒点花椒就变成了中餐,中西结合的度在哪里?每个人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了一些东西,如果变的样式又统一,缺乏特别个性化的东西。边界还是无法打破,有自我限制的框框,而大部分限制还是来自于自身,自己的观念没有打破。

  对于油画的具体怎么发展,还是更加个人化,中国是过分强调共性的社会形态,我个人觉得个人化是比较好的,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空间。

  陆庆龙:绘画创作既要有边界,又要无边界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陆庆龙提出,创作的边界似有似无,例如油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国画又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艺术发展现在处于多元化时代,界限完全控制的太死则不太恰当。艺术家怎么画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事情。

望果节  陆庆龙  180x200cm

  吴晓洵:完善过去,发展未来,少一点限制

  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吴晓洵认为,说到中国性,中国人从小就在这个土壤里生长,而且接受的是中国文化教育,思维方式自然有中国性;至于油画性,在国外没有油画家这个词,就是艺术家,因为绘画都是视觉传达。我们的全国美展分的很细,过分强调油画性可能会在老圈子里打转出不来,想有新的视觉表现很困难。

  绘画就是视觉传达,要对自己少一点限制。过去的东西已经在历史定位了,要超越它,讲创新,肯定要对过去进行一种背叛,不背叛就很难超越。

灯光  吴晓洵  190x155cm

  孙俊:中国当代绘画需要解构与重建

  江苏省美术馆策展部主任、油雕院副院长、江苏省油画学会秘书长孙俊认为,在当代新材料新媒介层出不穷的表达之中,绘画以及传统表现形式和特有的文化价值受到了质疑和追问。当代架上绘画的意义在于,从传统文化价值与观念中演化,具备独立价值。近年来,文化界特别是当代艺术理论批评家和策展人重新梳理中国画的文化脉络,是让中国文化历史健康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转换,通过当代艺术批评家对我们所面临的课题进行收集,真正创作出具有意义的作品,而不是表面的中国符号和中国图象。

  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的边界在哪里?这缺乏当代意义的诠释。建构已没有问题,但是转换了吗?我们不仅需要建构与转换,更需要解构与重建。这也是整个江苏近十几年展览所面临的的问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