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工艺美术在形式美之后如何向当代转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裴刚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朱炳仁 《宋画迷宫》装置(局部) 熔铜 尺寸可变 2017《宋画迷宫》作品现场   2017年4月25日,在798艺术区朱炳仁艺术馆举办了

朱炳仁 《宋画迷宫》装置(局部) 熔铜  尺寸可变 2017

《宋画迷宫》作品现场

   2017年4月25日,在798艺术区朱炳仁艺术馆举办了“《宋画迷宫》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缘起,艺术家朱炳仁即将在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记忆与当代”的参展作品《宋画迷宫》。朱炳仁创作的《宋画迷宫》,是以五十八幅铜画组合成“迷宫”形态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中出现的山水意象和空间结构不再是具象写实的模仿宋代“山水”,而是带有东方精神的观念作品。这件作品的出现,从技术层面达到“无模可控”,使以铜作为媒介物的创作实践,进入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摆脱了以铜为媒介的工艺束缚,使自由表达精神诉求成为可能。并且,完成了从传统技艺向当代语言的转换,同时在突破媒材的局限时,展现出铜这种物质属性的独特魅力。

由《美术》杂志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主持 研讨会现场

  此次论坛由《美术》杂志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主持。研讨会嘉宾有,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王镛,批评家、独立策展人贾方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杨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王平、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西湖文化俱乐部秘书长、上海三月艺术院筹备组组长小雨,艺术家朱炳仁,香港桥智库总干事陆宁,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岷,朱炳仁艺术博物馆馆长、金星铜集团副总裁董竹。

  在研讨会的起始,主持人尚辉在对《宋画迷宫》这件装置作品的概述中认为,这件作品的侧重点并非其工艺,而是熔铜的偶然性与中国水墨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对传统中国画的致敬,通过他的艺术技巧,表现出宋代“山水”中幽远浩渺的意境。一方面强调写意精神;第二体现意;第三对山水的态度。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王镛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历史传承与当代转换的上下文关系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王镛在回顾了早期工艺美术大师庞薰琹、张仃等前辈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展开朱炳仁作为“朱府铜艺”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向当代艺术转换的之间,艺术语言和历史关系之间的分析。体现了朱炳仁的熔铜技艺向现代性探索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批评家、独立策展人贾方舟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由材料的可能性向当代的转换

  批评家、独立策展人贾方舟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装置作品《宋画迷宫》。第一,是工艺美术家向当代艺术的转换。作为一个工艺美术家不满足纯粹做工艺,在铜工艺基础上进入当代观念的转换。第二,铜作为一个材料的可能性。 第三,转化传统和转化自然。这种转换是由已经年过70的朱炳仁手持每一桶铜水在滴溜、洒溅中靠手感,表现出的宋代山水的意境,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传统工艺美术向当代艺术转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在分析朱炳仁创作时首先讲到,“青铜时代”为人文明带来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进而展开对《宋画迷宫》观念的表述。他认为:“《宋画迷宫》接近于今天当代艺术波普艺术的观念,对传统图像进行挪用、再造和一种翻新。但是他又不是说是完全复制既定的图像,他所谓宋画实际上是借鉴或者说采用了,转换了宋画这种意象,从形象来讲甚至很难看出是山水、树木,是相当于一种半抽象的形象,半抽象的画。而且他通过一种迷宫的形式让我们进入到一个似乎在时间、空间上无始无终的世界,”并且,他认为一个艺术家选择一种材料,他就选择了一种创造的支点,同时这种材料也给他一种束缚。某种意义上材料也是会束缚一个人的创造力,如何在材料中实现艺术的自由创造,走入自由的境界。可以看到朱炳仁先生把他的青铜作为传统工艺美术进行的当代性创作,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朱炳仁先生的探索,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向当代艺术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脱离工艺属性的精神表达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指出,在这里谈朱炳仁先生的作品,他已经脱离实用功能,已经转向审美功能和艺术,他应有的独立性和他应有的自由性。从这里来说,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某种层面来说既可以说他是一种质料的转换,第一他把一个铸铜以后废料被摒弃的东西作为一个可实用性进行的质料转换。最关键还是在观念层面,一想起铜就想起它的实用功能和物质属性,但是他走向形而上、精神层面,这之间的转换是需要艺术家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很大的思考力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从朱炳仁作为工艺美术大师,在工艺美术的创造性和纯艺术的创造性区别之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突破的困境在于他提出“熔铜工艺”、“无模可控”。熔铜装置作品《宋画迷宫》在自由成型的形态中,艺术家的逆向性和思维的活跃,形成个人的风格,突出体现了个人风格的独创性和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主体意识。一般观看图像的方式都是以观者的人为中心,而《宋画迷宫》是一种“自由行走”,用立体的呈现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又是随意所致,这和中国画当中笔笔生发,甚至引发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意象是相通的。

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王平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材质与时间维度的关联

  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王平从铜作为历史符号的沧桑讲到熔铸技艺的随机性、天然性、不可复制性在艺术家意象风格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朱炳仁个人在艺术道路上艰辛耕耘所塑造的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时间的维度,从而展现出《宋画迷宫》不同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独立价值。

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和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杨卫在研讨会现场

  从形式美的过程之后下一步是什么?

  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杨卫在研讨会现场发言中,首先从艺术家朱炳仁横向与同样是“匠人”出身国画大师齐白石比较,他的转换是从艺的层面、技的层面上升到道,这是境界的转换和提升。就像齐白石先生早年木匠出身,后期转型成为文人画的集大成者,这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跨越。朱炳仁来到798艺术区,本身也体现出一种自觉。

  第二,是关于工艺美术如何转换到当代艺术或者是到现代艺术?从形式美的过程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只有进入到观念层次才进入到当代的语境。所以在朱炳仁的艺术里看到了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第三,材料的独特性,对这个材料应该是烂熟于心,能够对这个材料充分的展开。因为过分对材料的把控会使得他另外的方面会削弱观念因素。就像朱炳仁先生的另一件作品“稻田”看到的是材料本身质感和观念带来的震撼。

  杨卫进一步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有了全新的意识,艺术家介入到威尼斯的展览里面,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些展出活动能够通过朱先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传统的技艺转换成当代性的语言,附着当代的观念呈现于世界面前。

  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提及朱炳仁作为工艺美术大师向当代艺术的转换的同时,也讲到铜的材料属性在创作方面新的可能性。

 艺术家朱炳仁 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从匠人、文人、当代艺术家的演变

  主持人尚辉研讨会上大家谈的最多的是朱炳仁创作的转型问题。他一个人从匠人、艺人变为一个文人,变为一个当代艺术家,这个跨越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看到的工艺美术大师几乎是没有的,他对传统技艺的当代转换,像穿越了一道很厚的墙,穿越这样一道迷宫,这是《宋画迷宫》在这个意义上朱炳仁先生艺术道路的认识,这个作品是他个人经历的一种再现。铜的材料本身、材质本身具有远古文化的色彩,刚才学者们谈到了青铜、紫铜、黄铜材料学历史脉络的相通性,这个铜已经不单纯是金属的材质,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一种符号,这种材质本身是有文化符号性特征、特点的。这是除了铜材质本身,我们今天看到的朱炳仁先生的铜的概念,在铜的铸造、锻造方面一种技术上的区别。毫无疑问朱炳仁先生既不完全是铸也几乎没有用锻这样的艺术语言,在他有关铜的艺术语言更多的是熔铜,刚才有嘉宾谈到他的画是把坚硬的铜熔化为像水墨一样的元素,是他的一种状态,我们在他的作品里面探讨的是一种雕塑语言,像泥塑一样是不断叠加、堆积的一个过程。所以他的熔铜,朱炳仁先生的作品里面呈现了一个具有音乐化水墨的写意、意象的一种艺术创作,可以说是形态。但是这种形态又不是塑的形态,而是熔、自然熔化的形态,还有空间意义,所以使朱炳仁的作品在传统绘画和传统雕塑的塑的语言之间进一步发展,但是他的这种塑是天然,他有手的成分和自然的成分,自然的滴溜,自然形态,所以在这种艺术里面有自己的探索。或者说是把语言并不认同的这种互调的形态变成为他的艺术,这一点是一种创作。

  艺术家朱炳仁从工艺美术向当代艺术迈进的起点来自于一次偶然的“火难”,但那次失火却为艺术家朱炳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和不可多得的经验,也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的事件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让他的作品与当代艺术产生了密切的内在关联。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