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关于“技与艺”——2017云南省版画创作研讨会召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璞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7年3月10日,云南省版画创作研讨会在“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

  2017年3月10日,云南省版画创作研讨会在“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圆满结束,老中青三代版画艺术家针对云南版画的历史及现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主要涉及到版画技术与艺术关系、版画创作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当代性、绝版木刻发展现状分析等问题。本文就研讨会的内容,结合个人的思考,谈些感受和想法。

  云南版画的历史,根据文树荣先生的研究,在文革前的50、60年代,是以部队版画为主的,70年代在云南艺术学院叶公贤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培养出第一批以李忠翔先生为代表的云南本土作者,至80年代以绝版木刻技法的版画创作影响力逐渐扩大。

  这批“以云南本土题材为主”的作品,在一定的时期成为大家对云南版画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常常被贴上了“地域性”的标签,结合当下的云南版画作者的身份构成,过多的强调其“地域性色彩”已不可能了。

  实质上,云南版画的地域性问题,随着创作环境和创作者身份的改变,已成为一个伪问题。比如,“云南版画的特色是绝版木刻”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但往往被理解为“绝版木刻代表了云南版画”,甚至进入“绝版木刻等同于云南版画”的认识误区,这种理解就与云南版画的现状偏差太大了,其实在此次第十届云南省版画作品展上,绝版木刻作品的数量恰恰比往届少了许多。

  另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云南版画的“地域性色彩”体现在本土题材上,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人物、风情等内容上,这个观点也逐渐发展成认为这些内容代表了云南文化的认识误区。在今天这个扁平化的信息时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早已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很多方面,所谓的少数民族仅仅剩下一个称呼而已,再来过多的强调以上所谓的“地域性、民族性”,显然是个伪问题,除非利益驱使,想想今天的云南旅游业,只会打着地域风情的牌子吸引廉价游客。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强调“地域性、民族性”,还是提出“当代性”,这些问题实质是围绕“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上的,由于老中青三代人的经历不同,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自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李忠翔、郝平、郭游、贺昆等前辈艺术家,一致肯定了这些年云南版画在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以及多元、丰富的创作面貌,但同时认为在缺失了人文关怀下的版画创作,无论“技术”多么高超,其艺术价值是不高的。当然,能够体现“人文情怀、现实关注”的作品,在此次云南省版画作品展中的确匮乏,但这绝不止于云南版画独有的现象,在其它画种及艺术门类中,以及整个中国艺术相关的创作中,都存在着“人文情怀、现实关注的缺失”现象。

  作为艺术创作者,当然要不断追求、超越自己,以攀登高峰为目标的,但注重艺术价值的表象背后,容易混淆“技术与艺术”在以学院版画为主的本体语言进程中的逻辑顺序。比如张晓春教授结合学生的毕业创作明确的谈到,追求技术的精纯是学院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但“人文情怀、现实关注的缺失”的普遍现象也同时困扰着教学,又难以在短期内从精神层面迅速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这是该问题的实质所在。

  事实上,长期以来在张鸣教授等人的努力下,学院版画在云南迅速的提升着其技术场域,建立起了本体语言研究的坚实平台,正逐渐形成“教师、技工、艺术家”三者身份合一的年轻骨干力量,出现了突破版画形式的一些装置、影像作品,而技术在不断实验、积累、演化进程中的突破,又返哺回本体语言层面,使其得到的不断提升,就像郝平先生谈到的“有些作品技术本身已在证明其艺术价值”。 这恰恰是云南版画“当代性”的体现所在,也是版画这门“世界语言”的体现所在。

  因此,云南版画不能“在某种原因所导致的缺少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忽视掉技术试验所带来的革新式的进程,忽视掉由技术引发的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与反识。“技术与艺术”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技术既观念”。艺术价值的体现,只与个人的情思、格局、修养有关,与“个人技巧”有关,与“技术本体”无关,正是“技术”的“不断实验、积累、演化”,促使云南版画到了摆脱历史包袱的时刻,辉煌的历史只是过往,我们应该轻松的面对未来,创造更加辉煌的云南版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