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开幕:追忆一代油画大师的艺术旅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6年8月25日,正值一代油画大家苏天赐逝世十周年,“我站在画布前—

  2016年8月25日,正值一代油画大家苏天赐逝世十周年,“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回顾展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开幕,展览展出包括油画、速写、素描等作品一百余幅,以及艺术家的书信、文献,回顾一代大师苏天赐的艺术人生。

  苏天赐(1922~2006)是二十世纪杰出的油画家之一,曾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他以毕生的精力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艺术神韵的油画风格,为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意象油画”的代表人物。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致辞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自己曾读到苏天赐先生的自述《我站在画布面前》,被其真诚、浪漫的语言和对艺术的热爱所打动。龚良说:“大约在2011 年,有关专家提议在南京博物院设立苏天赐油画馆时,我内心十分高兴,因为继我院有国画、工笔画、雕塑的名人专馆后,再设一个油画专馆将会受到更多公众的喜爱。于是,我委托有关专家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得到了苏先生夫人与子女们的支持,并言将艺术贡献于国家与人民,本是先生的遗愿。后经协商,苏先生家属捐赠油画50件、手稿1 件、素描2 件、水彩2 件、绝笔未成之作《万古相依》及先生生前使用的绘画工具等。这些作品,涵括了苏天赐先生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突出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绘画风格、创作技法的变化和发展,对研究其心路历程、绘画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一义举,我深为感动。”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致辞

苏天赐长女苏凌女士代表家属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苏天赐弟子沈行工告诉雅昌艺术网,苏先生的画风之所以独具一格,为油画界同行所注目,与他的作品中的笔法亦有很大关系。总体而言,苏先生作画时行笔奔放流畅,爽利果断,极为讲究笔势,犹如中国草书和大写意的挥毫抒写,但细细品味起来,其功力不仅于此,在他作品的笔致中还常有一种婉约柔韧的情趣,这与他的独特技艺是分不开的。他喜用一种自制的长锋狼毫笔,笔毫细长而富于弹性,勾画出的线条,绵而不断,清奇挺秀,在他的风景作品中屡屡可见这类笔致。

展览揭幕

  同为苏天赐弟子的艺术家冯健亲谈道,苏老师的写生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1948年前后,年仅26岁的他开始作融合东方和西方艺术精髓的探索,苏老师的第二个写生高峰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为艺术、也为苏老师营造了允许自由自在创作的好环境。“苏老师在绘画世界的丛莽中攀登了大半个世纪,他是属于哪一路英雄?我以为他是属于本原型的,他终身追求的是“万物的更替中有一种永恒的东西。那就是生命的律动”。他既是律动的发掘者,又是律动的享受者,“不计浮沉,不舍昼夜,不绝滔滔”!

展览展出的苏天赐笔记

  本次展览分为诗性的肖像;热爱社会、忠于感觉、人生贵能重抖擞、自有春晖满怀四个单元,以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概括了苏天赐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

  诗性的肖像(1949)

  1943年6月,自幼笃爱艺术的苏天赐来到重庆,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由此踏上中国油画创新的漫漫求索之路。两年后,他拜入林风眠门下。1948年,苏天赐受聘国立艺专,成为眠师助教,此后一年间,他步入了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首个创作高峰期,陆续完成《蒂娜像》《林风眠像》《蓝衣女像》《黑衣女像》等肖像作品。苏天赐通过流畅、随意的线条勾勒实现了对人物“形”的把握,自其笔端流淌而出的线条总带着一种“写”的意味,呈现了东方式的诗意格调。

《蒂娜》 布面油画 50x34CM 1948年

《黑衣女像》 布面油画 83X68CM  1949年

  热爱社会  忠于感觉(1950-1966)

  1949年10月,古老的中国大地迎来了“换了人间”般的巨变。新生的人民政权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艺术为人民服务”,苏天赐离开林风眠,辗转苏州、济南、无锡等地,最终落户南京艺术学院。他深入农村,走进工厂,接触新事物,体验新生活,“用普通人所习惯的眼光来观看”,以写实方法画工人、劳模、渔民、女社员,他的内心仍忠于感觉,坚守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特殊体验。

《黑媛》布面油画  42X32CM 1952 年

  人生贵能重抖擞(1972-1986)

  “文革”后期,迷茫中的苏天赐重返教学岗位,带领工农兵学员再赴苏北新沂农村,深入生活,画粮站、粮山、草堆、仓库、马车,为公社先进人物写生1982年春,他再度造访苏南太湖,直面自然,勤奋创作,绘制了《山中春色》《灼灼其华》《临湖的老屋》《喧闹的春山》《太湖山村》等一批情感充沛的风景画作,凝视这些作品,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倾情投入,不由地随之心潮起伏,沉醉其中。

《秋林西山》纸板油画79年  39X52CM  1979年  南京博物院藏

《太湖春》布面油画,55X55CM 1984年  南京博物院藏

湖上清秋 49X64CM  1984年

  自有春晖满怀(1987-2006)

  1987年初,苏天赐赴法国巴黎考察艺术,在旅法近一年的时间里饱餐视觉盛宴,溯源求知,寻求情感的共鸣和激励,着重于探察和研究各类艺术的“发展”和“联系”,寻思自己绘画上的变革。后来,他又有多次西方之旅,更加坚定了对东方意韵的追求,孜孜不倦地着意于让大自然的魂魄领路,“回归于纯真本原的大自然,回归于面对大自然的自然心态”。苏天赐由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在形式的探究,转向内心意象的抒发,不断弱化具体场景和真实细节,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阔大的境界和更为强烈的主观意象,常常以少胜多,举重若轻,绘画风格变得更加凝练、深沉。

《霜晨》 布面油画  59X100CM 2000年

《清明雨》布面油画 31X41CM 2001年

《又是一年春草绿》布面油画  120x170CM  2004年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5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