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进补传统文化要讲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日本版画家鹿取武司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遗憾中国未普及版画教育。而日本在小学、中学、大学的美术课中都有版画内容,水彩和版画是必修课。日本人一生中至少创作过一两幅版画,这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深圳商报》9月10日C3版)
看完这样的介绍,真的是有点沮丧。唐宋时期,我们对日本和朝鲜从经济到文化上都处于输出的地位,优势明显。眼下我们是承认差距了,也知道奋起直追了,但是看了日本版画家的介绍,我却有点绝望。日本人从小学就有版画课,韩国的主妇都开设有创意课,我们到底有多少课需要补?而且又要从何补起呢?
如果一个医学院的学生考研失败,立志补习一年,你觉得他应该从何补起?也许谁也不会想到,他现在每天必补的是“写字”课。因为去年考研,他发现拦住他的首先是写字,习惯用电脑的他已记不得自己多久没用笔写字了,在考场上一旦下笔,字写得难看不用说,而且速度极慢,结果勾勾写写,整个卷面潦草不堪。考完试连标准答案也懒得对的他,自己就给自己判了没戏,打道回府,埋头苦学。这是我侄儿的遭遇。他考的是医,但补的是写字,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但谁都知道这样的补课是必要的。
但是失落的传统如何往回找?失落的差距又如何补得上?
作家出身的冯骥才,现在被称为“抢救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神”,成了一项文化行动的标识。他透露,大量的民间艺人像乐师、琴师、画工、手工艺人、绣娘,还有山东鲁西南地区印木版画的七八十岁的老人,每个人身后都是沉甸甸的文化。问题是这些人和他所代表的文化正在大量地消亡,而他们的后代对他们没有兴趣。
言语之间,好像他们的后代对传统的失落有责任,潜台词里感觉出几分指责的味道。
我记得看过一个民间剪纸的报道,她的手艺人人夸赞,但是这种手艺换不来钱,不能赖以存活,所以在她的儿女和同辈人看来,并没有多大的价值,不屑一学。在生存当前的紧迫下,儿女的这种逃离和放弃并不值得谴责。这里的传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传承,如果我们把民间工艺和手艺的传承仍局限在家族这个狭小的领域内,那仍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在作怪。
再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家族放弃了传承责任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又是如何保存的?眼见一些民间绝技随着老艺人生命的逝去转瞬成风,为了抢救,开始录音、录像,然后封存档案,进了博物馆。在我们的概念中,什么东西进了博物馆就意味着绝种和断档。所以有的专家针对这种现状及时提出了“活态保存”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在生存中传承下去,应该跳离开家族传承的观念,扩大传承的范围,一个村落,一个乡镇,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最后乃至全国。而传承的方式也应该像日本那样,通过义务教育,与教育接轨,向所有的孩子开放,在孩子中间广泛撒播种子,期待出苗成才,这才是活态保存的意义所在。比如说杨柳青的年画、潍坊的风筝,山西的剪纸,山东的版画,这些民间绝技先在它的生存地通过义务教育慢慢存活、扩散,然后再希图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点上我们很有必要参照一下邻国的法子:日本人在义务教育上下手,从小学开始就有版画课;韩国的创意课程可以开到家庭妇女的头上。日本和韩国走的是一门正途,是从根子上开始,扎扎实实打基础,做普及。
我们现在知道自己落了课,也懂得要补课,但是进补的方式很可笑:保护民间绝技就是把它封存进博物馆,把它做“死”;保护传统文化就是在“国学热”中开设“私塾”,让孩子们着汉服,拜孔子,念四书五经,却把《孔雀东南飞》、《过秦论》这些传统经典从课本中撤走。
秋季又到了进补的季节,中医告诫进补要因人而宜,讲究虚实得当,平衡为要。而对于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我以为最重要的还是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进补法子比急着进补更为关键。 (杨青)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