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川美召开“博巴班前后的夏培耀研究”国际学术论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璞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嘉宾合影  2016年6月23日下午3点,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承办,四川美术学院国

嘉宾合影

  2016年6月23日下午3点,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承办,四川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协办的“博巴班前后的夏培耀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小剧场召开。这也是2013年川美油画系在CAEA美术馆举办的“博巴班前后的夏培耀研究:艺术史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展览的延续。

论坛现场

  据了解,学院历时两年,对“博巴班前后的夏培耀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整理成册出版。此次论坛旨在延展此前的研究成果,对“博巴班”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和夏培耀的艺术成就、教育成果等进行更加深入全面地讨论、分析与研究。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结合论坛,学院还开展了由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主讲的“缤纷的历程——重庆美术六十年前行理路与思考(油画篇)”和《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主讲的“艺术与社会的变奏——博巴班前后的夏培耀”两场讲座活动。

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参赞阿德里安-鲁贝安致辞

  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的当代艺术作为一支独立的、特指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此后在历史的颠簸中愈发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当我们回望当代艺术的缘起,有太多的细节被喧嚣的表象所掩盖,夏培耀及其所带的川美“小博巴班”便是如此。

艺术家夏培耀致辞

  “博巴班”是上个世纪1960-1962年由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美术学院博巴教授在浙江杭州开设的油画训练班,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夏培耀参与了“博巴班”的学习。学习结束后夏培耀回到川美后,用“罗派”的绘画方法独自带领一个班的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苏式教育的绝对统治地位。恢复高考后,夏培耀又担任了川美油画系77、78级和81级的教学工作,也因此,他那具有自由开放的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对这几届同学造成了深刻影响。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发言

  本次论坛由德国职业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张奇开担任论坛主持。活动开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参赞阿德里安-鲁贝安,以及论坛的主角、艺术家夏培耀相继致辞。

  其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回顾了夏培耀先生在川美的教学工作,肯定了这次论坛对于川美血统的梳理和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关系的研究的积极的学术意义。夏培耀坦言“博巴班”的艺术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年轻时忙于学习,没有对此形成整体的认识,文革之后他将曾经的笔记重新整理、反复理解,进一步消化当年在“博巴班”的所学,在这个过程中,夏老意识到“博巴班”为中国油画带来了“三化”:个性化、现代化和中国化,并认为中国的油画将始终体现在这“三化”上。

  此后的主题发言环节中,《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从四川美术学院自身历史、浙江美术学院“博巴班”以及1960年前后中国、罗马尼亚和苏联的三边关系重新认识和理解“博巴班”,他指出今天应该从更宏观的社会政治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博巴班”的历史意义,使它超越中国的某个画派,在中、罗、苏的三边关系中寻求其意义和价值。

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发言

  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从地方油画的发展历程和“小博巴班”的历史出发,认为“小博巴班”是一次曾被历史忽视的教学实验,并提出了一个有悖于历史的设想:如果没有接踵而来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从“小博巴班”走出的这些人可能会书写另外一番历史,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兴起也许将会提前发生。

宋钢教授发言

  来自意大利的宋钢教授指出“博巴班”的意义游走于当代与现代之间,并将博巴与中国“85新潮”的关系做了一些阐述。

左起:张奇开、王国伟、夏培耀、张方震、金一德

  此后的嘉宾发言环节共分为四组,首先发言的一组是夏培耀及其1960-1962曾经的博巴班同窗王国伟(来自西安美院)和金一德(来自中国美院)和川美的同事张方震。博巴班的两位同学阐述了“罗派”在当时中国的艰难处境,张方震则指出正是四川美术学院包容式的血统使得“罗派”能够与“苏派”共同发展。

左起:张奇开、朱毅勇、罗晓航、邓绍义、周寿林、李强

  第二组的发言嘉宾为夏培耀的学生,来自64级的邓绍义、周寿林,77级的罗晓航、朱毅勇以及81级的现任川美油画系主任李强。昔日的学生回顾了当年各自的学习历程,分析了何谓“罗派”以及“罗派”和“苏派”的关系以及对夏培耀老师的印象及感受。李强在发言中谈到这些“派别”的存在也是川美多样性与开放性的基础之一,并指出夏老师指导毕业创作时所提出的“三个不一样”的要求,即不能走老路。要与77、78级不一样,与周围的同学不一样,还要与自己以往的创作不一样。

左起:张奇开、宁佳、邹建林、俞可、何桂彦

  第三组嘉宾由批评家俞可、何桂彦、邹建林和宁佳组成。前三人从文化输出,特定语境下艺术与历史、政治之间的关系,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博巴班”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做了系统的回顾。宁佳以本次论坛活动策划和此前展览艺术总监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会举办这两次的活动,以及油画系“回望历史”的意义。

左起:张奇开、孔维强、吕琦、焦兴涛、曾岳

  第四组嘉宾由川美雕塑系主任焦兴涛、川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曾岳、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孔维强和美术学系吕琦组成。焦兴涛从鲁迅美院雕塑系曾在1956年去到民主德国(东德)学习,后为学院带来冷静、主观、概括的技法使得学院“与众略有不同” 谈到川美教学的“和而不同”,得出时刻需要警惕流行和讨论过去是为今天所用的体会。曾岳则分享了自己的留学经历。孔维强以图像学研究的方式入手,分析了夏培耀收到博巴影响后对于画面色彩的具体表现。此后,吕琦作为批评家王林《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追求》一书的共同参与编撰者,以“史感”与“史观”作为切入点,谈及了1959年至1976年这期间政治高压所带来的“冷”与学生们对于“罗迅班”新奇所表现的“热”。

  论坛的最后,张奇开引用了罗中立在《历史的温度——博巴前后的夏培耀》一文的结尾作为总结:历史是有温度的,虽然许多宝贵的历程曾经被误解、被遗忘,但时间最终会呈现出历史的真相。今天,重新翻开“夏培耀‘博巴班’”现象所提供的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文本,我们会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仍然存活在历史的温度之中。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