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罗必武当代艺术作品座谈会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罗必武当代艺术作品座谈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6月初,由胡斌策展的“罗必武:戏仿与箴言

罗必武当代艺术作品座谈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6月初,由胡斌策展的“罗必武:戏仿与箴言”个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罗必武丝网版画、油画、装置、雕塑等作品。在展览即将结束之际,2016年6月22日下午,罗必武当代艺术作品座谈会在广东美术馆9号厅举行。作为展览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座谈会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主持,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翁奋等嘉宾,围绕罗必武的创作内容和创作理念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罗必武创作的心路历程中。

“罗必武:戏仿与箴言”展览现场

  罗必武出身于丝网版画,在早期形成了某种带有超现实感觉的版画模式。版画本身是一个间接性的画种,它需要通过中间媒介进行转换,但罗必武并不局限在版画的领域,沿着版画的‘印在’概念,把图像直接印到一些现成品上,使图像更具有切入社会和切入生活的直接性。这是从版画某种观念延展开来的打破边界的创作,也正因这种‘跨界’的概念使得他自然而然地延展到了装置、雕塑等类型的创作当中。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主持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胡斌谈及本次座谈会的初衷时说到,“是把从展览开幕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得到的一些反响,还有大家观展的体会在这里做一个交流。”另一方面,他简单地介绍了展览的总体情况,“展览的主题‘戏仿与箴言’是从其图像中的思想和精神层面进行归纳的,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取向。一方面‘戏仿’代表着一种对于现成图像的篡改或是碎片化的合成,以‘戏仿’的方式达到对现实的一种嘲讽、调侃的效果,这是当下的当代艺术中特别突出的一种取向。而且,展览还带有强烈的精神系统,戏仿取向下带出的一种深度精神性的介入,为作品带来某种精神的张力,我觉得这恰恰是罗老师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即‘戏仿’与‘箴言’的取向。”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在座谈会上发言

  顺着胡斌的开场,杨小彦从自身油画系出身的经历,比较了版画跟油画的区别。他坦言:“当时油画是‘油老大’,版画系在美院系统里的地位比较尴尬,不中又不西。而且,我们油画系入校学习的时候,要学非常严谨的全因素素描。我发现版画系的开始并不是这样的,版画系好像一开始就在讲某种构思的方法。但正因为版画一开始就没有想要画全因素素描,我觉得这反而获得了某种自由。做版画的人的构思取向非常有意思,通俗地称其为‘超现实’,即是不是一开始就有意无意地学某种隐喻的方法?是不是不同的图像放在一起让它产生歧义从而使画面本身挤压出一种可能的意境?”在对照图形和造型上思考,杨小彦也提出了自身的见解,“罗老师版画作品的题目既不是对画面的说明,也不是画面的补充。也许图形思维的特征就在于把似乎不相关的一些图形并置在一起产生一种冲突,里面包含了一种通过图形所进行的可能的哲学思考。或者说我们研究、欣赏艺术的时候,要越过图像的门槛考虑画面中不同的构成因素,互相对立的图象并置在一起时它所产生的意义。所以,在罗必武的画面里隐藏着一种视觉构思的方法,一种图形在搭配上所产生的意义,告诉了我们图形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罗必武《书》 瓦片、丝网版画、麻绳 面积:30平方 2016年

  经过杨小彦的一番比较,为怎么看版画的无限隐喻取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李公明把罗必武的创作理解为艺术学产生了社会学,精神战胜了物质。比如作品《书》,罗必武把信息印在瓦片上面,和印在一般的纸面上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意义迥然不同,因为瓦片能让观者联想到社会文明的进程,材质本身带来了某种新的含义。“这一片瓦由于摆得这么大,不同于立在墙面上,所以观众无法细看里面所有的信息。但是我觉得这才是生活本真性的面貌,因为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以为能看清楚的东西实际上是看不清楚的,是生活的真实触感,那种设身处地的现实感。与此同时,一片瓦片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融入。丝网版画较早地能介入到观念性的表现上,再从技术性、观念性自觉地转向一个社会性和物质性。这个版面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生活里的物体,它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事件,所以瓦片这样一种呈现方式非常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在座谈会上发言

  另外,李公明着眼于罗必武的作品本身,以社会学的新闻学、社会事件的观念解读,并戏谑地借助阴谋论对罗必武提出了以下的问题:“一是你的版画和油画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图象是饱满的、臃肿的肥拳头,手里竖着一面小红旗,而且这些旗都是三角形,这里面是否存有隐喻?二是你的画面里的浴缸有水,有水就会产生浮力,而且标题多为《浮起的事件》。在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个事件是陈冠希从浴缸里面浮起来,那么浴缸浮起的图像创作是否受到了陈冠希事件的影响?然后你把战争、列宁放在浴缸里浮起来,你觉得‘浮起来’是一种表象,还是内在有更多潜在的东西?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浴缸放在中国的大地上即便水流淌了出来,中国的大地却依然不变,这是不是意味着哪怕有再多的事件,对这个大地也没什么影响?”

罗必武《浮起旳事件-没有疑惑》 油画120x150cm 2014年

艺术家罗必武在座谈会上发言

  对于李公明着实的图像学“拷问”,罗必武表示:“那是2008年的时候,中国有很多‘超级’的事情,如婴超、超女、超男等等,挺疯狂的。于是我开始思索‘超级’的概念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婴儿肥手握着小红旗’,小红旗代表一种奖励,婴儿就是人出生的开始,接受世界那一套事情做好了就会有奖励的说教,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带有说教的权力。浴缸则是从2007年开始画的,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核心词不断地在脑海中出现,我也开始不断关注到艺术跟社会的关系。我感到浴缸里可以发生很多事情,给了我一种新的角度。把十月革命的军舰等等的事物放进去,是想从战争时尚化这个角度表达跟社会的关系。这种事件本身就在我们生活中,但是你用艺术的角度来呈现的时候会让你过目不忘。”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在座谈会上发言

  冯原则认为,含义可以不断地被创造,过于把目标盯在浴缸和婴儿肥手上很容易陷入符号的无穷无尽的歧异或误会当中。他从80年代这个起点开始进行历史的梳理,解释了传统以及传统在今天如何存在的问题,“油画在80年代之所以获得龙头老大的地位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论背景下,它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工具要反映生活且高于生活。而传统的中国画在当时的中西冲突的框架里,它也获得了代表本民族的位置。回过头来看版画的暧昧地位,80年代正好是一个文化转型的年代,意味着向外开放的挣脱和向内传统的继承成为主要的文化矛盾,版画在80年代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必须重新寻找新的方向追求自身的图象和风格。从图像学的角度讲,80年代以前的版画总是试图表达清晰,那么90年代的版画区别性很强,让符号掌握着矛盾,让画面产生歧义的冲突,这种冲突一旦产生之后画面就会区分,一类就是传统的版画,一类就是插图画,区别这两类版画就能获得纯艺术的地位。到了2000年前后,中国又发生了一次文化转型,意味着市场化、商业化和资本化的重新书写,中国文化开始变成后现代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的文化分层再度重新洗牌,版画在某种意义上又进入到第二次危机。2000年以后媒介的兴起,封闭的学科围墙也纷纷被拆除。像罗必武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不光是版画,也有油画和装置。这说明了,所有人都是在一个共同的全球化互联网的背景下工作,探索和创作的方向相互地交替着。从这个展览能清晰地看到这30年来的转变过程,作品创作以及人们接触作品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的我们正处于文化多元的时代。印在瓦片上的信息在总体性上影射了社会信息存在的方式,或者投射出来一种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方式,而并不仅仅只是信息本身,作品中符号的转入,其实都表达了今天一个文化多元时代下文化边界被消解的趋势。”

罗必武《无字碑》 食用盐、海盐、玻璃钢底 高280cm、底座40x60x50cm 2016年

  受冯原的启发,李公明还想到了一个问题。纪念碑有自身严肃的设计、审批和建造的过程,所用到的媒材较多是大理石、汉白玉。然而,罗必武却自己用海盐做起了纪念碑,而且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因此,若把罗必武的瓦片、浴缸、纪念碑放在一个假定的不无贬义的“阴谋论”里看待,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综合文化情景的视角。“艺术创作有其视觉的逻辑,所有被呈现在作品当中的符号都有来源,而且被表达在画面中之后它便不是原来的东西,但它跟原来的东西构成一个张力关系,艺术家就是如何去拉动这个张力关系,扰乱观众脑袋里原本的观念”,冯原回应道:“做一个纪念碑,其原形是意识形态的正统,而罗必武选择了海盐方尖碑跟中国传统石碑相比,是颠覆原本艺术形态的其中一种方法,符号还可以有很多。”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翁奋在座谈会上发言

  最后发言的翁奋则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罗老师作品里的图象、碎片化的社会事件只是表面的形象而不构成联系,但它们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他试图把来自于社会学的、历史的、宗教的所有一切,以图像隐喻的方式串成一个内部的逻辑。罗老师把这些东西提出来实际上是要去面对今天中国甚至是世界的社会现实,所以我认为罗老师的作品在整体的人类语境中有一个很隐秘的转向,即隐秘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每个人都在今天所处的语境与经历中,所有图象的象征性都是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问题,它就像一个规劝,让我们去反省。另外,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转型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媒介的转化,罗老师就是其中跨越和打破版画边界的典型。我们今天谈的最多的是多元文化的问题,但是多元化的问题根基是什么?是把每一个圆的界限抹平,还是把每一个圆之间原来所处的系统的高低界限抹平?到底是哪一个?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这个年代面临的问题。我感觉罗老师的作品试图想通过这方面找到一个切入的路径或者解决的方案。”

  座谈会接近尾声的时候,罗必武也对自身进行了总结:“我做了丝网版画30多年,跟其他版画比较,丝网版画更加强调间接性,这个行业里有一句话,‘除了水和空气以外什么都能印’,正是因为这句话启发了我。20多天的展览得到了大家的批评和建议,不断地深化我的思路,我也很重视多元的思维,希望未来有更多呈现的机会,使我的作品更多地能够跟观众产生对话。随着我们不断的追问,我想,还会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