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曲丰国:一线之间 一念时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徐婉娟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谷雨”回顾了曲丰国2004年至2014年期间的抽象绘画作品  2015年5

“谷雨”回顾了曲丰国2004年至2014年期间的抽象绘画作品

  2015年5月9日下午,曲丰国继2007年之后再一次来到北京举办个展,在此次Hi艺术中心开幕的“谷雨——曲丰国2004-2014作品展”中,对艺术家近10年的部分抽象作品进行脉络式呈现,除自2006年开始,以绿、红、黄、蓝四大主色调描绘的“四季”系列外,还带来了部分2004至2005年艺术家中期的“无题”系列,以及近两年开始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共展出25幅作品。

曲丰国

曲丰国《2004 No.16》布面丙烯和碳粉 200×115cm 2004 

曲丰国《2004 No.16》局部(以下局部图因展厅灯光效果略有色差)

曲丰国《2005 09 05 09 52 2005 12 22 17 47》布面丙烯 115×220cm 2005

曲丰国《2006 07 26 15 12 2006 08 28 20 06》布面丙烯和碳粉 250 ×115cm 2006

曲丰国《2006 07 26 15 12 2006 08 28 20 06》局部

  1966年出生于谷雨时节的曲丰国,1988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后就一直留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和艺术创作。可以说他是继余友涵、丁乙之后上海抽象绘画的代表画家,1997年参加了当时由李旭策划的上海首个以抽象绘画为主的“97上海现代艺术展”,2000年参加了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海双年展,是当年参展的三个上海艺术家之一。

  对于一直主打“青年牌”的Hi艺术中心来说,曲丰国是它首次合作的60后艺术家,也是首次展出的抽象艺术家的个展。面对今年 的“抽象热”,各家机构似乎不约而同的以各种线索和方式梳理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作为占据中国抽象半壁江山的上海,曲丰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无意识的跨入其中,他谈到“九十年代的上海,艺术家开始集体趋向于进行表达非现实性、去现实化的创作”。从早期对德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迷恋以及“青春期的叛逆冲动”,以一种“找感觉”和“无意识”的方式触摸抽象,但这种“感觉式”的绘画冲动必定不能支撑长久的艺术创作,而后曲开始转向传统和回归内心表达的“手迹”系列。

曲丰国《2006四季 春》布面油画 210×310cm 2006 

曲丰国《2006四季 春》局部

曲丰国《2007》布面丙烯 180×115cm 2007 

曲丰国《2007》局部

  然而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曲利用碳粉和油彩结合的表现方式,虽然让艺术家“很过瘾”,但也让曲丰国迅速的意识到过于沉迷传统和民族性中巨大危险,从而在2002年前后,开始尝试绘画语言上的第二次转变。此次展出跨度10年的几个系列作品,就是在曲丰国二次转变后所沉淀下来的面貌。“线条”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

  一条条宽约一厘米左右,被延至画面边缘的直线,被曲丰国视为人生轨迹的延续与时间的流逝。“时间就是座纪念碑”,而一条条被反复擦拭、叠加、覆盖的线型,或抖动,或平稳,或理智,或暗涌。如果跟随线条一路观看,被曲丰国控制在狭窄缝隙间“生存”下来的轨迹会告诉你作者情绪的一二。

曲丰国2012“四季”系列之春夏秋冬

曲丰国《2012四季 小寒》布面油画 80×100cm 2012 

曲丰国《2013四季 惊蛰》布面油画 180×110cm 2013 

  对于水平直线的迷恋,并不是曲丰国的专属,多少艺术家究其一生都在一条线中寻找自我。目前看来,他在一条线中,想要寻找的个体与时空的关系。《道德经》中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使曲丰国选择用线画到了今天。绝大多数画面中,左面的线条是向上的动势,右面的线条则向下或保持平稳,结合艺术家自身的经历,我读到的是左面可以视作过往,而右面则可以视作现状以及将来。不断重复的线条,不断重复的简单描述,在曲丰国个人看来则是在表达时间流逝的过程。

  再来看“四季”系列,以绿、红、黄、蓝四大主色调描绘的春夏秋冬,颜色在时间的洗礼下变得醇厚、浓烈。同样是画春天的绿,2012年至2014年的三张仔细观察却又不尽相同,是心境的变化,是维度的控制,是一线一念之间对世界无意识的印证与回应。

曲丰国《2012四季 春》布面油画 110×140cm 2012 

曲丰国《2013四季 春》布面油画 110×140cm 2013

曲丰国《2014四季 春》布面油画 145×220cm 2014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