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2015南京当代艺术年终座谈会:关注业态,提出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5年12月30日下午,恰逢岁末,“2015南京当代艺术年终座谈会”在宣和美术馆举办。此次座谈会由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宣和美术馆承办。

  座谈会以“作品与批评面对面”为宗旨,邀请到南京当代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公共参加,由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顾丞峰教授主持。座谈会梳理2015年一年来南京当代艺术中架下艺术部分的发展进程,由独立影像策展人曹恺,四方当代美术馆策展人刘林、行为艺术小组《这些人艺术小组》代表业晓凯,艺术家高雷分享案例,并探讨问题。

座谈会现场

嘉宾合影

顾丞峰发言

  顾丞峰教授首先指出,本次座谈会旨在给南京当代艺术的关注者和推动者一次交流机会,让南京的当代艺术形成合力。顾丞峰说,“南京的架下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不是南京艺术的主流,但几个年轻人组成的行为艺术小组为南京行为艺术的业态发展起了启发性的作用。”

  曹恺:拓展独立影像艺术的外围

曹恺发言

  艺术家、策展人曹恺从1998至今一直从事影像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作为独立影像策展人的时间也长达十五年。

  曹恺说:“我的个人史伴随着中国独立影像的潜流式运动的发展。中国独立影像展于2003年产生,今年是第12届,2015年12月29日颁布了今年的所有重要奖项,有人认为影像艺术太高冷,实际不然,影像艺术是跨界概念,产生在电影史中,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艺术史学观来看,影像是相对独立于绘画、雕塑这种门类区分的,影像的表达方式日益成为主流。我所做的工作即是提炼影像的本体价值,进行策展、交流、研究,写作。”

  现在,曹恺从策展人位置上退下来,让给80后的青年策展人去,自己往更深的层面研究。“我想把自己的工作拓展到更外围,一方面是地域的外围,拓展到南京之外,中国之外;另一方面从当代影像艺术本体研究中拓展到人类学和社会学范畴,在外部做学术梳理,再回到影像本体中。”

  曹恺去年和南京金鹰当代艺术中心合作,去年做了四个工作坊,引入激浪艺术,让人们了解后现代艺术的源头,了解初始状态的艺术形态。艺术家用东方式的庖丁解牛的方式拆解了一架钢琴,并用影像进行记录。

静态影像

  今年6月份,曹恺在金鹰当代艺术中心做了一场德国已故影像艺术家的展览,台湾人叫“静态摄影”,即是用幻灯片展示摄影作品。曹恺指出:“摄影作品不一定非要在相框里呈现,用光影呈现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当代影像艺术家通过数码处理,呈现出传统投影机的表达模式,包括增添了换片时的声效,对传统致敬。”曹恺邀请了德国的制片人进行剪辑,用现代摄影的特效方法,呈现出连续画面的视频。“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拥有大量连续拍摄的照片。当年在胶片时代这样拍摄是非常奢侈的,当年的艺术家只是为了拣选最好的照片,他们没想到在当今呈现出另一种价值,即把静态摄影变为了动态影像。”曹恺谈道。

  刘林:“地形学”关注人地关系和历史空间

刘林发言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策展人刘林介绍了地处老山森林景区的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的一个关注人地关系及历史空间的长期项目——“地形学”。该项目的第一回方案“麒麟铺”选择了南京的地底空间——遍布全城的历代墓葬。标题“麒麟铺”来自南朝宋武帝刘裕帝陵所在地的地名。

  刘林指出:“这不是一次寻常的田野调查,而是调查到了陵墓,南京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实是一座巨大的墓葬群,有历朝历代的陵墓。‘麒麟铺’项目旨在思考金陵文脉对在此生长和创作的艺术家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作品时产生怎样的呈现?”

  “麒麟铺”项目不仅把每一个陵墓的位置做了定位,制成南京墓葬地图,还把结果呈现到展览当中,由三位艺术家做出开放性的作品。南京艺术家许力炜创作了《双女坟的故事》,对这一历史的、幻想的空间进行了自由写作。除了“作品”本身,双女坟周边地形及故事的结构分析,也起到了写作(或拆毁)历史的作用。这组作品与他稍早时候创作的《From Bixie to Mao》,一同出现在“麒麟铺”展览现场,将历史、神话、现实挤压在一个平面上,诗意戏谑与冷眼旁观两种情绪或许在此得到了中和。

许力炜 《双女坟的故事》 纸本油画 2015

  《浮生 守土》是美籍华裔艺术家管钧在“麒麟铺”中呈现的影像作品,关于年代、生命、土地及失考历史的思索与书写,构成了这一作品的主线。管钧由于家族和生活环境原因,他本人完全不关注中国历史,对“祖先”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直到陪父母回国扫墓的场景激发了他内心情感波澜,于是有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思考。

管钧 《浮生 守土》 2015  影像  26´

  刘林还指出:“地形学项目具有生长性,目前在进行第二回,已有初步的成果,第二回即是讨论美术馆和地点之间的关系。老山比南京主城的钟山大三倍,虽然属于南京,但地处江北,不在江南正统文化的范畴内。该地形学项目考察了老山内部一些废弃的庙宇、山洞、听当地人回忆一些神话传说故事,整个项目放在山里,运用博物学的方式,找出有趣的点,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创作,且形式是不限定的。”

  刘林强调:“地形学是人和地理的关系,而不是自然界的数据记录。在古代西方,植物学、博物学等自然学科和艺术是没有明显区分的,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辈出,他们的很多创作来源于认知经验。”

  林书传:什么算是接地气?

林书传发言

  南艺美术馆策展人林书传认为:“接地气很难说,‘穿上鞋子就离地气有了距离’。就如同南艺美术馆的区域生态调查项目《复调》。《复调》想要全面呈现艺术生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所做的只是想把外面的真实面貌带进南艺,告诉南艺学生外面是怎样的,所以展览并不是挑最好的作品。”

  “我认为的接地气就是和教育产生关系,与南艺在当代艺术教学产生认同,不加审美评判的标准,让学生自我选择,他们在看完《复调》之后放弃做艺术,还是坚持做艺术,都是允许的。”

  业晓凯:行为艺术进行社会介入

业晓凯发言

  《这些人艺术小组》代表业晓凯阐述了做行为艺术的初衷:“我们选择用行为艺术的形式,是因为行为艺术所阐述的道理虽然很朴素,但社会介入性很强,每个细节都非常鲜活!好玩!但似乎又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行为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偶发性,偶发性和偶然性不同,这些是行为艺术的魅力所在。”

  业晓凯分享了今年的两件行为艺术作品《滚》和《不合时宜的考察|一次访谈》。

  2015年8月22日晚间9点艺术家路路、查浩、业晓凯于南京市某无名公路上完成了行为艺术作品——《滚》,在时而有车以及行人经过马路上三位年轻艺术家赤身裸体抱成一团,以公路中央双黄线为轨迹滚动近50米,然后又以相对独立的方式排成一排再滚50米。这前后相加100米的代价是患有颈椎疾病的艺术家路路眩晕并呕吐不止、艺术家查浩左手被地面不可见荆棘划伤流血,三位艺术家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由于毛糙地面造成的大面积血点、皮下瘀血以及淤青。

《滚》

  业晓凯指出,虽然是在盛夏,感观上燥热的地面在长期体肤接触下会感受到其中凉气,长久接触渗入肌肤骨骼带来病痛。此外,看似平整的马路却是处处充满荆棘,汽车轮胎或者橡胶鞋底与之接触时不会感受到任何异样,但当人赤身裸体在上翻滚则会遍体鳞伤。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伤害的最大特点是慢性伤害。刚开始接触时甚至会觉得舒服,但是当一个人滚得越远、动作幅度越大受的伤害则越大,并在滚动的过程中很难察觉自己已经受伤,甚至这种循序渐进、系统式的伤害在第二天醒来才能感受的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把一条公路简单的定义为一条公路,而它更像是人的“生命之路”,处处是慢性伤害。

《不合时宜的考察|一次访谈》

  《不合时宜的考察|一次访谈》由路路、朱志超、业晓凯三位艺术家的合作,是对社会“冲击”以期待社会“回应”,并借此通过艺术手段考察当下社会的发声状况。虽然“一次访谈”在表现形式上与科学意义、传统意义上的访谈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它把访谈的标准性质砍伐得一干二净,其本质上是一种“反访谈”甚至是“破坏性访谈”。

  正如福柯提出的“话语即权利”,话语的产生会按照一定程序被选择、设定、传播,其中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三位艺术家在争夺话语权力时导致谁的发声也不会被听见,只能给外界造成杂乱、混淆的直观感受,艺术家路路、朱志超、业晓凯把整个访谈从清晰的、可读的、可纪录的性质变成了模糊的、不可读的、不可纪录的,这种处理使整个访谈只剩下纯粹的形式,使观众有听觉上的强烈欲望却无法收到实效。

  “这种有访谈等于没访谈,有发声等于没发声,有观看等于没观看,有收听等于没收听的矛盾设计考察了充满权力内涵的‘发声市场’、‘思想市场’上权力碰撞带来的反秩序、无秩序,最后带来讨论热烈却鲜有积累和建设性的社会现实。”

  周理农:我们需要坚持真正的现实主义思考

周理农发言

  批评家周理农表示:“《这些人艺术小组》的行为艺术作品最接地气,带有学生的特点,通过行为艺术演绎了一个个道理,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是我们从孩提时期就知晓的,但现在用艺术的形式重头说一遍,肯定是因为我们丢弃了这些道理。

  “现实主义恰恰是当下最需要的,因为我们都躲不了,真正的现实主义思考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如果回避,当代艺术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要思考当代不安全的因素,思考整个民族最需要什么?要坚持思考,不能中断。”

  李倍雷:中国艺术家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李倍雷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倍雷教授说:“现代主义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学术概念应该进行梳理和区分,西方有些作品是在模糊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概念,有些当代艺术的呈现内容和方式属于现代艺术的范畴。中国的当代艺术不应该延续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容,应该有可视性,在技术层面进行解构。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正积极向本土语言靠近,是可喜的,在技术层面还应该做一些努力。当代艺术应该与中国文化相遇、邂逅,当代艺术必须由传统艺术做支撑,否则就成了美国的现代艺术。”

  “美国为了建立现代艺术的话语权,过度炒作《泉》,对欧洲传统艺术进行解构。现在,美国又在模糊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概念,即是为了建立新的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所以,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要考虑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赵勤:从改善小环境的做起

赵勤发言

  艺术家赵勤谈道:“1987年,我们在南艺上大三的时候,当考完艺术概论时,一把火把所有书都烧掉了,这是一种对教育环境的反抗行为,当时还称不上行为艺术。什么叫生态?即我们生存的整体环境,我们这一代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忙了二十多年,老了依旧没有解决。现在,年轻人认为的生态问题和我们老去的这一代人又不一样。我们想进行的改变只有从自我做起,从改善小环境的做起。”

  常宁生:行为艺术不是作秀搞笑

常宁生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教授说:“行为艺术在创作和留存时间上相对很短,如果没有影像记录,作品完成后就没有了。时代的发展给当代人造成了各种困惑,新的思想理论、新的视野都是当代艺术的观念源头。行为艺术并不是哗众取宠地作秀搞笑,而是表达文化观念。”

  高雷:《有梦宾馆》连接更多的人

高雷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教师高雷介绍了《有梦宾馆》项目,该项目源于艺术家住过的一间公路宾馆,条件虽然非常简陋,但几位艺术家在那一晚过得轻松愉快。后来,他们希望把宾馆长期租下来,做成一个艺术项目,所有人可以申请住进这间房间内,但第二天要留一件物品,物品概念非常宽泛,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一句话。高雷指出,该项目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连接更多的人,把每一个参与者呈现的物品在环境中还原,还原一个真实的众生的生存状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