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明哲新著《汪采白研究》举行首发研讨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黄洁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2月15日下午15时,陈明哲新著《汪采白研究》首发研讨会于安徽美术出版社会议厅举行,《汪采白研究》是安徽省青年理论家陈明哲今年从事新安画派个案研究的新成果,多年来,由于研究、宣传的匮乏,汪采白可以说是一位被遗忘的艺术大家,著名美术史论家周积寅在《汪采白研究》的序言中写道:“陈明哲完成了《汪采白研究》一书,填补了研究采白先生领域的空白,是一部含金量很高的优秀学术专著,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与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原安徽美术出版社社长朱秀坤主持,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郭因,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王涛,安徽黄宾虹画院院长王佛生,安徽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林存安,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刘廷龙,安徽美术出版社社长陈龙银,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钱念孙,安徽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陈涛,安徽美术出版社副主编谢育智,著名徽学研究专家、原安徽日报资深编辑鲍义来,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祥明,安徽省美协理论部主任、著名书画家王永敬,安徽省美协副主席、淮北市美协主席赵规划,合肥市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刘晓明,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徐若鸿,著名画家、萧龙士艺术研究会会长萧承镇,汪采白外孙詹丹宁,安徽美术出版社编辑朱阜燕,《汪采白研究》作者陈明哲等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言。

与会领导观看陈明哲收藏的汪采白作品

  研讨会现场展示了陈明哲收藏的汪采白作品及相关书籍,给与会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而研讨会即将结束时,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郭因的一句“徽州人不是以绘画谋生而是以绘画养生”,为研讨会做了最好的注解。现将研讨会内容按发言顺序进行摘要,以便观者了解会议纲要。

陈明哲《汪采白研究》

《汪采白研究》作者陈明哲

  朱秀坤:新安画派最早兴起在明末清初,以渐江为代表,名气很大,但后面的200多年变的比较寂静,这一段时间新安画派没有很好的发扬光大。后来到了黄宾虹,特别是汪采白,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但并没有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汪采白先生。而现在陈明哲写生写了这部著作,就像周教授(周积寅)讲的那样,填补了我们美术史的空白,而且对新安画派有了新的研究和发展。这次首发和研讨在美术界意义重大,未来在全国对新安画派发展继承的梳理方面,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深的美术理论研究意义。

主持人安徽省美协副主席朱秀坤

  郭因:这本书是全国也是全世界第一本研究汪采白的专著,我翻看了一下,觉得资料相当丰厚,结构相当稳妥,表述相当清楚,书风文风都属于平实一路,对一个年轻的史论研究者来说,有这样的成就是很难得的,作为徽州人,我要感谢陈明哲同志,宣传了我们徽州的汪采白,作为研究美术史论的老一辈,我为有这样的研究美术史论的后起之秀感到欣慰,我希望也相信,当这本书再版的时候,一定会比现状更加完满,更加丰满,祝明哲同志成功。

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郭因

  陈龙银:《汪采白研究》我们历时一年多的编辑工作正式出版,这是陈明哲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还是杂志社的主编,应该说是身兼数职,能够在创作之余仍然孜孜不倦的潜心做研究实属不易。我与陈老师在画展结识以后为他的人品所感染,陈老师的人品、画品和他的作品一样值得称道。此集所研究的汪采白先生是我国民国晚期著名的山水画家,是继黄宾虹之后又一位新安画派的传承人,由于英年早逝,其画迹随着时间推移鲜为人知,但他所留下的作品很好的证明了他对山水画的贡献,这本书的出版以及此次研讨会的目的不仅是对已故先人的缅怀,也是对他所做的突出贡献进行深入剖析,给予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安徽美术出版社社长陈龙银

  朱阜燕:我是本书的责编,另外一位责编因故未能参加此会。《汪采白研究》这本书是我2014年7月接手的,有十几万字,看了一年多,这期间我认识了陈明哲先生,他对这本书倾注了很多心血,在编辑此书期间我受益匪浅,在反复校稿中我看到了陈老师的严谨、专注和从容的治学态度,他在绘画之余还能做理论研究,勤奋钻研的精神可嘉,值得学习。我也从书中认识了汪采白先生,他是画家和教育家,其人品格高尚,研究新安画派的老师都知道汪采白是继黄宾虹之后又一位新安画派的传承者,他的绘画艺术陈老师在书中做了翔实的论述,这本书图文并茂,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汪采白的艺术人生,虽然他的人生短暂令人扼腕叹息,但文中透露的真挚的亲情和友情,爱国的情怀以及对艺术不断探索的精神将汪采白先生塑造的有血有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此外在附录中我们还选编了名家对汪采白的评价以及汪采白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图片资料和完整的年表,全书考证有据,评价客观。

安徽美术出版社编辑朱阜燕

  王佛生:这本书应该在安徽首出,也确实在安徽首出了,我们要向明哲表示敬意,向安徽美术出版社表示敬意,我们好多东西需要抓紧去发掘,去抢救,对我们未来美术事业的发展,对新安画派的研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各位老师都在,我们真的要对新安画派进行一次思考,因为从上世纪初以来或者说从鸦片战争以后辛亥革命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后,我们用这种历史观来看我们近代的美术史,新安画派我们应该要加大研究,中国绘画进入到元代以后基本都是吴门唱主角,新安画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汪采白研究》出来后对我们研究徽派绘画意义非常重大,弥补了我们在美术史上特别在安徽区域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方面。明哲书中也说了,汪采白为什么被遗忘,还要从美术史的方面来勘探原因,一是我认为汪采白的作品有限;第二个他英年早逝,五十三岁突然去世;第三个汪采白画的是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在中国美术史论这里一直是两种思想,很多人觉得太通俗,顺应市场,这也是他作品被忽略的重要方面。这次明哲先生花了这么多时间梳理之后,让我们重新站在新的视觉角度去认识汪采白,去研究汪采白,去发扬汪采白在绘画上给我们安徽,甚至给我们中国美术界所做的贡献,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安徽人在研究安徽历史人物的时候,既要饱含热情也要实事求是,既要从自己的理解角度考虑,还要从美术史的发展角度考虑,要提出一些为什么。

安徽黄宾虹画院院长王佛生

  钱念孙:新安画派的画风,从开始的时候因为主要是遗民画家,表现出一种不与世俗同流,特别是清朝政府保持距离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变化,但是到了现当代,我们只要说到新安画派就是黄宾虹,好像黄宾虹是新安画派在现代的集大成者,继承者。所以这本书把汪采白当时的情况都提出来的意义在于,对新安画派来讲,黄宾虹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和变异,而汪采白则是更贴近新安画派原有的画风,但是又有自己的发展,他有当代绘画的特点,但是又有很明显的新安画派传统的东西。汪采白出来以后对我们今天的新安画派继承者来说,其实多了条路子,或者是写意山水,或者是工笔,或者是焦墨等等,为当代的新安画派怎么样把山水自然表现好,又能表现自己的风格提供了角度,特别是这本书有很多汪采白的作品,我觉得这个对安徽当代美术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钱念孙

  王涛:我对美术出版社很有感情,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出了一本小册子,我非常感谢美术出版社是因为当时我在跟国内外交流的时候就是用这本小册子。而这次美术出版社为陈明哲先生出的这本书也很有味道。美术评论家要更加关注安徽,我们画画的人自己在提到新安画派时,一再提及的都是我们早已熟知的人,对汪采白的画始终有印象,但印象不深。这次通过这本书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人和画风,我感觉他的画风是典型的新安风,他的画非常的清秀、清丽,典型的是我们新安画派。我以为当年在做展览时,他的画应该是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文人气,应该讲比当时的黄宾虹他应该更受欢迎。直到现在我们在看他的画时,觉得这样的画更加适合中国画的把玩,可以在我们书房中挂一幅,让我们的心静下来。85新潮以后当代的中国画家一个劲在追求个人的强烈风格,85新潮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这个是个大问题,我倒觉得我们今天应该多学习一点传承,太多的追求所谓个人的强烈风格反而把中国画引向一条歪路,所以看着汪采白的画,每块都觉得很有味道,他的画固然没有渐江那么严谨,但他比渐江更加显得率真,显得富有感情色彩。在我们一味的谈黄宾虹的时候常常把那些清秀的笔墨语言忘记了,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是他一辈子学问的积淀,我们学不到,首先学强烈个人风格的画家并不聪明,所有具有强烈风格的画家我们碰都不能碰,我们只能学他们做学问的态度。我觉得绘画上我们要回到最清纯的时代,汪采白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案例。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王涛

  刘廷龙:讲我是这本书的学术主持我受之有愧,可以讲我是支持明哲做学术,尽量解决他的后顾之忧。新安画派的汪采白大家都知道,但对他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偶尔接触他的作品,像这种集中的研究,就像郭老讲的那样,这是第一部,可以讲这是继往开来的。另外萧云从的研究还是空白,希望在座的老师们,也把萧云从的研究做好。上次明哲对萧云从与渐江关系的考据我也已经看过了,我觉得做学问时不能贸然断定,需要考据,大量的事实考据做出来之后,可以给其他人做判断,以后明哲还要深入,这是苦行僧的事,不容易,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好多老师讲话,特别我们王院长在游刃有余之中把所有问题都涉及到了,他讲的问题就是我们心中所想,的确是这样。最后感谢明哲为安徽出了这本好书,谢谢。

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刘廷龙

  林存安:我认为这本书可贵的地方是以史说话,以据论人,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表述清晰,文风率真。在没看这本书之前,因为画画,所以对汪采白有一些了解,不过了解没这么系统,汪采白这个人在近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当中是有建树的,了不起的一个人物。首先在美术教育,在引进西方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方面,他在主办艺术系的时候聚集了各个方面的人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在美术活动方面他也是一个活动家,实际上他与黄宾虹在世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讲他比黄宾虹的影响还要大。第三就是个人在绘画上的成就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是非常有建树的。这部书的价值一个是对中国绘画近代史,周博导讲是填补了空白,我认为确实是这样,为研究汪采白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资料。第二我感觉是对新安画派的研究,我们研究新安画派还是很粗浅的,其实新安画派里到清末大概有一百六十多位画家都是值得研究的。第三,现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到底中国画要怎么去发展,从汪采白的个案中可以看到一个线索,到底怎样把握中国画的发展?还是要走民族文化的文脉,这个我感觉有积极意义,这几个方面是可资借鉴的。

安徽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林存安

  陈祥明:这本书的攥写和出版我觉得有这几方面的意义,除了刚才大家反复强调的填补了汪采白研究和新安画派研究的空白以外,我用了一个比较新潮的词就是“谱系”,它弥补了新安画派谱系的残缺,新安画派风流余韵差不多三百年,黄宾虹和汪采白之前从发端高潮平稳发展壮大,到黄宾虹之前实际上已经衰落了,后面很多人是通过黄宾虹的角度在看新安画派,如果没有黄宾虹,新安画派不像现在这样显赫,这个话是赖少其先生说的,他是这个角度。我们在现在的美术史上就是一条线,实际上他应该是两条线,中国从唐代开始,宋代中后期一个是水墨山水一个是青绿山水,后来到了新安画派就是一条水墨山水的线,我们只通过水墨山水这条线来看新安画派这肯定是不准确的,我觉得这样的谱系是残缺的,他把他弥补了,这个非常重要。第二我觉得在学术上形成了与黄宾虹的比较研究,中国画的研究发展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是多元的。黄宾虹主要是大山水,但汪采白是边角山水,也就是黄宾虹在选择的时候受北宋影响更大,而汪采白则是受南宋山水影响更大,他们的面貌从取材来讲是不一样的,传承了从唐代到宋代两个不同的角度。从风格来讲黄宾虹主要是水墨,而汪采白主要是青绿山水。第三,这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我们对新安画派的传统再反思,黄宾虹将新安画派的传承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师古人,一个是兼师造化,赖少其讲还有借古开今。如果不是汪采白去世过早,他有可能将青绿山水推到更高的地位,但这都是我们的假设,今后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宽泛的研究。这本书可能在比较学方面还有欠缺,但这是第一本,第一本就有范本的意义,一位中青年的学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陈祥明

  赵规划:汪采白先生确实在传统的道路上走的更踏实,新安画派有庞大的组织系统,有这么多的画家归入其中,所以不但我们安徽自己人要研究,更希望中国美术理论界能关注它。当然这也是我们安徽省的自豪和骄傲,有这么一批大家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范本和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发扬光大,要传承好。中国画有它自己的特点,离开了中国画的元素就不能叫中国画了,我们今天在此研究和探讨汪采白先生,其实就是研究和探讨我们中国文化和历史。明哲是地道的淮北人,能有今天的成绩非常不易,他节衣缩食收藏了一批汪采白的画,可以说他是对汪采白情有独钟,他不是今天突发奇想,而是在二十多年前就对汪采白开始关注。他为了写这本书历尽艰辛,今天能将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让我们觉得中国又多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大画家。

淮北市美协主席赵规划

  詹丹宁:我想讲几件关于我外祖父的小事情,也许同志们知道,也许不知道。1932年,我外祖父在安徽省第二中学当校长,学校里开运动会是以我外祖父的国画当奖品,结果在教工组百米决赛的时候有两名老师同时夺冠,奖品只有一张,结果这两位老师为这一张画争得面红耳赤,后来我外祖父说我再画一张,然后就画了两张,把这件事情平息了。还有一件事就是在南京中央大学做国画系主任的时候,他平常作画就经常发现有不满意的,随手一团就丢到废纸篓里面,结果久而久之废纸篓满起来了,这件事就被雅贼发现了,一天晚上趁我外祖父不在就进了画室,把废纸篓搜罗一空。结果外祖父从外面回来发现废纸篓空了,他也没说什么,过了一阵子,这些雅贼,当然基本都是他的学生居多,看看老师没什么反应,就鼓起勇气把它展平,让采白老师补几笔,当时我外祖父就一笑了之,在上面补了几笔。所以在采白的画上看到“因捡旧作”如何时,很有可能就出自于那个废纸篓。

汪采白外孙詹丹宁

  刘晓明: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中国画本体的延展,各种绘画语言互相交汇,成为一种趋势;还有一种趋势是独守中国画的纯粹。汪采白的画与渐江的画从风格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实际上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中想做南派和北派的互融,所以他里面很大一部分是有青绿的东西。应该讲这本书的出现,从美术史论讲,汪采白的个案研究对当代中国画美术理论的研究有重大启示。第二,明哲写这本书实际上不是纯功利的,他个人的取向和爱好及审美和汪采白是一致的,在之前的《新安探微》中看到过明哲也试图把新安的雄放和青绿相融合,做一个衔接,试图走出中国画的当代语言。现在中国画大家都在找出路,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正在找,我个人觉得中国画永远在路上。第三,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纪以来,安徽美术进入到梳理的阶段,明哲的这本书对新安画派重新的个案研究、深入研究来讲是个很好的发端,我们很羡慕浙江做的宋画系列,我觉得在郭老的旗帜之下,现在做新安大全基础还是可以的,希望后面大家能共同努力,为新安文化的梳理做力所能及之事。

合肥市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刘晓明

  萧承震:对汪采白先生以前我们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民国时期新安画派的继承人,他只活了50多岁,但成就就这样大,十分了不起。之前因为他的画与我们的画风悬殊太大,所以看的比较少,这次明哲将书写出之后,我们看到汪采白先生确实是一位大家,而且当时在民国他非常活跃。他画的很好,他的青绿山水画的很细腻,里面的山水都是染出来的,他的皴法中也有线条,在我们安徽是值得推广和提倡的。明哲先生出版的这本书,我看了之后非常震惊,原来对汪采白先生并不了解,现在对他有了深刻的认识,明哲收集了这么多资料,我们对明哲先生非常感谢,也感谢美术出版社。

萧龙士艺术研究会会长萧承镇

  徐若鸿:我们要时常对先人留下的好的文化传统有敬畏之心,要认真的去研究它。今天很多人火气太大、太盛,从入这行开始就发誓不做平常人,希望做名垂青史的大家,所以总是在折腾,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辈们所做的事情,让我们的心更静,努力的想从手艺人变成画家,再从画家变成艺术家,我们现在还在路上。明哲年龄小我很多,但我对他很敬佩,对美术出版社表示感谢。

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徐若鸿

  鲍义来:我讲一点趣事,汪采白1932年是南京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系主任,他居然要跑到徽州去当一个中学校长,当时省教育厅厅长是歙县人跟汪采白关系很好,他说你到徽州去当校长。汪采白是书生,他是画画的人,被他那样一讲,一心想要为家乡教育出一番力量,接着他就当校长了,后来他要把外面最好的教师请进来,所以本地的教师不愿意,后来就让他走了,两年。但就在这两年中出了一个学生汪世清,这个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家境很困难,打算让他退学学裁缝。汪采白就觉得学生这么优秀怎么可以退学,后来就说读不下去有我。后来汪世清就跟汪采白到南京,后来考上北师大,又考到北大,到了北京。汪采白后来到北京教书,他们又聚在一起。1937年年初黄宾虹到北京教书,黄宾虹的房子就是汪采白和汪世清给他找的,这个师生感情也很深厚。汪采白是黄宾虹的学生,汪采白五岁的时候黄宾虹从古文给他启蒙,汪采白的祖父是黄宾虹的老师,汪世清学的是物理,但是对新安画派兴趣很大,后来汪采白和黄宾虹去世后,他编了《渐江资料集》,后来再版,各位对新安画派这么尊重和推崇,我也非常感动,汪世清先生不仅《渐江资料集》已经全了,而且还有补充版,还有《程遂资料集》等,前前后后这种资料集大概有十几本,包括黄宾虹研究,包括汪采白研究总共有十几本,现在正在整理。看到大家这样用心的研究新安画派,我也很高兴。一旦画家想出名,艺术是很难成功的,艺术是游于艺,徽州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汪世清是学物理的,实际上他的书法好的很,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书画家的画外修养非常要紧,一定要像前贤学习。

著名徽学研究专家鲍义来

  郭因:徽州人不是以书画谋生,而是以书画养生。

研讨会现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