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最炫民族风” 第二届少数民族摄影展开启故乡寻路之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徐婉娟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展》在北京798映画廊开幕  2015

《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展》在北京798映画廊开幕

  2015年6月21日晚7点,《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展》及颁奖仪式在北京798映画廊举行。本次展览将展出20位摄影师的200多幅作品,摄影师们作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用相机记录了家园的瞬间或变迁,在镜头中倾注了他们对家乡故土的关注与热爱。\

 

维吾尔族“祖鲁乐队”带来的现场表演

  展览开幕后,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巴义尔,摄影家朱宪民、高波,摄影评论家鲍昆,映画廊总监那日松7位评委的共同讨论和投票下,评委会对获得“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的维吾尔族的艾热提·艾沙,以及获得“少数民族摄影师资助奖”的蒙古族的德戈金夫进行颁奖,同时还特别邀请了由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音乐人组成的“祖鲁乐队”进行现场演出。

 

维吾尔族艾热提·艾沙《麻扎——维吾尔人的心灵依托之地》获得“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

蒙古族德戈金夫《草原照相馆》获得“少数民族摄影师资助奖”

  此次由映画廊和思源摄影基金联合主办的2015首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旨在发现、鼓励和支持优秀的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家,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摄影的发扬光大,并以此影响和推进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经过了4个月的征稿和1个月的评选,最终评选出了20位参展摄影师,他们分别来自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傣族、拉祜族、彝族、藏族、达斡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

阿拉腾胡义嘎(蒙古族)《根在草原》

艾尔肯·塔西铁木尔 (维吾尔族)《消失的母亲河》

巴哈提汗·阿赛提(哈萨克族)《百里牧歌千年的牧道穿越诺尔特山》

戴白古拉(蒙古族)《科尔沁博》

  前两年的少数民族摄影师展只有展示,没有奖项。作为首次设立评选和奖项,那日松提到,“由于一些契机,我们受到了思源基金会的资助,以为中国摄影做点事情为出发点,映画廊和基金会走到一起来设立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希望能对这些优秀的摄影师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如此不仅可以强化主题品牌,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摄影师来参与,同时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宝音(达斡尔族)《草原上的人们》

戴云良(彝族)《山恋》

海洋(回族)《睡土无常迁》

库尔班江·赛买提(维吾尔族)《丝绸之路上的老茶馆》

李植森(傣族)《傣乡青年》

  在50入20的初评过程中,评委们对当下摄影生态直言不讳,认为许多摄影家都是被“污染”的,并没有学会用自己的相机,甚至有些都是“旅游片”。而有些作品确实传达出了真切的感情,比如傣族的李植森的作品《傣乡青年》,彝族的苏呷此色的作品《土地的主人》,维吾尔族的艾尔肯·塔西铁木尔的作品《消失的母亲河》则体现了更多的思考性。评委鲍昆谈到艾沙的作品时说“他的作品让你感受不到镜头的存在”他是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人,并且与融为一体,把的生活状态真实的传达了出来。认为德戈金夫的作品难得的体现了对拍摄者的尊重,他的画面很肃穆,很朴实,以人为主位,我们可以非常直接的感受到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在后现代中,很多东西都被消解了,古典的东西反而在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马鑫(回族)《她们的幸运果》

纳建忠(回族)《沙甸女人》

纳日松(蒙古族)《游牧·定居和围栏》

苏德夫(蒙古族)《我的故乡》

  关于设立少数民族摄影师奖的初衷,那日松谈到,因为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的关系,他看到少数民族摄影师拍很少,好多都是汉族摄影师拍少数民族,还很套路,他对太多惯常的观看方式特别反感。“很多没有经过训练的少数民族摄影师有真情实感,但没有很好的方法,我希望这种展览能够挖掘好的摄影师。自己看自己的民族是什么样子的,这很重要。”

  “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每两年一届,2015年为第一届,下届举办时间为2017年。此次大奖设“思源杯”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一名,奖金五万人民币;“思源杯”少数民族青年摄影师资助奖一名,奖金三万人民币。

苏呷此色(彝族)《土地的主人》

许云华(拉祜族)《灵之祭》

叶尔江·木哈买提(哈萨克族)《迁徙之路》

扎西罗丹(藏族)《静静的硕都岗河》

张兆增(回族)《美丽新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