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第二次大规模展示泰康收藏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裴刚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交钥匙仪式 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把钥匙交给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藏品捐赠仪式万林艺术博

  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交钥匙仪式 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把钥匙交给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

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藏品捐赠仪式

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仪式上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的老母亲(中)也来到开幕现场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宣布展览开幕

万林艺术博物馆外景

  2015年5月9日,泰康空间参与和策划的大型展览“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在新落成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当天下午同期举办了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暨交钥匙与作品捐赠仪式。万林艺术博物馆由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在母校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出资1.2亿元人民币捐建,开创了国内大学由校友个人出资捐建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博物馆的先例。除了捐建美术馆外,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还捐赠了一批价值约3000万人民币的艺术品给博物馆,启动博物馆的馆藏建设。从采访中获悉,此次出资捐建的资金完全是个人财富。

万林艺术博物馆外景

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展新闻发布会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致词

  此次开馆展的同时也捐赠了一批藏品,包括当代艺术、书法、水墨等。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在采访中讲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始于佛罗伦萨,而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伟大的艺术家提供了创作伟大作品的资金和环境,西方有支持艺术的传统,中国现代企业家也在实践中探索。”这次开馆展陈东升作为楚商联合会会长邀请了80位企业家朋友,共同交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展新闻发布会 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致词(中)

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

  从采访陈东升获悉:“每年泰康空间的运营费用需要一千万左右,对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做了大量的公益工作。”泰康空间的团队也做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支持,在未来武汉大学联合其它大学、机构办展的同时,将每年在万林艺术博物馆作一次展览。泰康收藏从一开始就将理性化、体系化、学术性作为目标,以收藏作为梳理历史、书写历史,从而再造现实的手段;另一方面,泰康人寿自2001年以来鼓励、推动国内当代艺术的实验探索,通过设立企业内部的艺术部门——泰康空间,组织和赞助艺术活动。今天,泰康收藏已经成为国内企业收藏的标杆之一,以“泰康系”受到业界认可;泰康空间秉持“追溯和激励”的目标,在历史性地回看艺术实践及其社会文化情境的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把握当下现实和未来可能。

万林艺术博物馆内景

  进入武汉大学来到万林艺术博物馆建筑前,博物馆的整体造型似一块巨石,周围绿树环绕,毗邻武大中心湖,傲立珞珈山旁,山、水、林、石互见互注。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讲到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这样一个典故:“东升校友大学毕业时曾在珞珈山顶的一块巨石上亲手刻下一个“始”字(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石虽历经风雨,但至今犹在,对后来的学子们颇具启示意义。万林艺术博物馆的‘万林’两字不仅是陈东升校友对父亲的亲情,还代表大学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博物馆的造型即呼应此石,建筑面积约8410.3㎡,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高达28米。从2012年10月奠基到2014年12月完工,该建筑的落成也成就了一个“国内第一”的建筑难度——建筑总长度为78米,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建筑的外立面完全是用铝合金一块块人工浇铸、敲打,拼接而成,这种凹凸的手工感使之像一块从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所以有人将此建筑称作“石立方”,也有人叫它“飞来石”。

在三层远眺珞珈山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布面油画,118x175.5cm  1977

万林艺术博物馆一楼展厅

万林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

万林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

  万林艺术博物馆一共四层,地下一层三、四千平米,展厅结合武汉大学考古系对教学的需要,将把一部分空间恢复成一个考古现场,是长期教学功能的结合;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馆藏的长期陈列。所以地下基本上是以考古系的实用性为主,考古系也有很多不错的收藏,教学上需要一种考古挖掘的现场感的空间。此次展览的主要使用博物馆一层和二层。三层是个咖啡吧,有一个观景的户外平台,在那儿可以看到校园里边非常漂亮的风景,包括不远的珞珈山都可以看到,武汉大学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在平台上喝茶畅谈会很惬意。此次楚商联合会的沙龙活动就在三层举行。

1930年代,沙耆, 比利时同学像, 90.5x70.5cm

陈逸飞《黄河颂》布面油画 143.5x297cm 1972

丁乙 《十示93-1》 1993年 布面丙烯 140×160cm

王郁洋 《工作》 2013年 《道德经》、黄铜、紫铜、不锈钢、铁 220×220×150cm

  此次本次开馆展览建立在泰康十余年来收藏与支持艺术并重的工作基础上,由泰康空间担当策划与实施任务。从展览策展人唐昕的介绍了解到展览从一楼开始呈现青年艺术家们的当代艺术作品,二楼呈现了2000年以后当代艺术包围的30年代至90年代跨度的四面展墙,以一种当代到历史,再从历史回到当下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关照的策展线索来呈现此次展览历史观。“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精选泰康艺术收藏中等70余件(组)作品参加展示。突出了泰康收藏以“人”——艺术家的研究为总方向,以纵向的历史线索和横向的媒介线索为策展的主要脉络。参展艺术家从1930年代的艺术探索先驱者到今天活跃的年轻艺术力量,包括了郎静山、沙耆、张印泉、高帆、孟昭瑞、林风眠、吴印咸、吴中行、吴作人、侯波、孟庆飙、李宗津、卢施福、吴作人、姚经才、靳尚谊、李宗津、吴印咸、晓庄、陈逸飞、吴鹏、吴作人、陈宝生、陈仁、韩磊、孟禄丁、张群、任曙林、丁乙、曾梵志、刘铮、马六明、王彤、张大力、洪浩、刘小东、尚扬、王庆松、胡向前、李郁+刘波、刘窗、马秋莎、王思顺、王郁洋、徐文恺(阿角)、赵赵。

1966,靳尚谊,毛主席全身像,布面油画,262×137cm

吴鹏《1976年4月3日下午的天安门广场》摄影 1976

马秋莎 《云》 2014年 装置、亚克力、二氧化硅、铝  50×89×197cm×4(组)

  策展人唐昕在接收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此次展览是继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之后泰康收藏的第二次大规模展示。上次是把泰康收藏的体系框架呈现出来,这一次就是把不同媒介的呈现方式梳理出来展示给大家。面对的观众以大学生为主,同时还有湖北当地的业界专业人士,所以这次展览策划希望兼顾这两类观众。展览主要从美术史观的呈现,还从艺术创作媒介的角度展开,以油画、摄影和新媒介三部分组成。油画和摄影都会从30年代到现在,以一些重点作品作为结点来提示美术史脉络。其实原来的思路里基本没有架上(油画)的部分,现在调整的结果是架上的作品比较集中在历史部分。布展上强调几个方面的并置关系,包括媒介并置,即油画、摄影跟年轻艺术家的新媒介作品并置,时代并置,从30年代到2010年每个十年的油画和摄影在同一面独立展墙上,把几个十年不同历史阶段并置在一起。”

孟禄丁+张群,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布面油画,196×164cm 1985

洪浩《我的东西 圆之二》 165x270cm 2006

马秋莎,虹,单频录像,2013

  在展览现场遇到70后青年艺术家王郁洋介绍了此次参展览的作品《呼吸》,他认为:“我关注人们队伍的态度,大多数人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却从不考虑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造物。我让茅台瓶子和中华烟盒能够呼吸动起来后,让人们看到物的生命。万物和人们一起呼吸。”

  策展人唐昕说此次展览希望能给大学生观众带来于传统艺术媒介油画、雕塑不同的视野,比如,李郁和刘波的作品《钢筋》就是一根真实的钢筋,创作起源来自2012年8月27日《楚天都市报》的新闻事件而创作的,这个事件力钢筋是重要的物件,他们在钢筋上刻上了事件的发生内容。来呈现关于伤害和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展览的策展基础是泰康空间“追溯与激励”的空间理念和“将对当代艺术的观看和研究放置于1942年以来的历史跨度之中”的学术研究体系。依托泰康人寿丰富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收藏,展览力图呈现百年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媒介发展特征。“聚变”原指“核聚变”,是指两个能量足够高但互相排斥的原子核相遇,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却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生核反应产生新的原子核。“聚变”这种本属于自然科学界的最基础的物质反应,也最好地体现了社会科学领域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征。中国现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两条线索(官方对艺术的期许与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探索)、两种基因(中西文化)的相遇,时代的更迭变化与个体间碰撞出的无数偶然和必然,促发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聚变,有了今天的艺术景观。

刘小东 温床之一 260x1000cm 布面油画 2005

李郁和刘波的作品《钢筋》

李郁和刘波的作品《钢筋》局部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精选泰康艺术收藏中等70余件(组)作品参加展示。突出了泰康收藏以“人”——艺术家的研究为总方向,以纵向的历史线索和横向的媒介线索为策展的主要脉络。纵向上,展出作品的范围涵盖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都既具有代表性(艺术家、作品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又具有特殊性(一些作品呈现了当时艺术创作主流声音之外的艺术实践)。一方面呈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又揭示了艺术家在回应、适应时代背景的同时保持作为个体创作者的主体性探索的努力。从横向上看,此次展出的从二十世纪30年代到2010年之前的作品媒介是油画与摄影,从作品的选择和历史跨度上,公众在观看展览的同时可以对这两种艺术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每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有一个大体脉络的了解。其中的摄影类藏品更是泰康人寿首次向外界集中公开展示。2010年以后的作品则聚焦于年轻艺术家的新媒介创作,有装置、行为、录像、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等,通过这些极具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的新作,呈现这一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美学样貌。展览从媒介的角度尝试发现艺术家关于艺术语言、关于媒介本体的创作思考。同时,作为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展,“聚变”展所面对的是武汉大学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策展团队希望通过几个十年的并置、几种媒介的并置,通过展示个体艺术家的尝试,使观者发现艺术家们超越时代束缚“在想什么”,以及被时代束缚“在干什么”的不同状态,体会和想像每个时代的艺术现场,窥见中国现当代艺术聚变过程的一个个结点。

尚扬《董其昌计划-5》布面综合材料128x416cm

王思顺,不确定资本,2009,硬币

 王郁洋 《呼吸—中华烟和茅台酒》 硅胶、电机、感应器、金属支架、控制盒 2013年

 王郁洋 《呼吸—中华烟和茅台酒》 硅胶、电机、感应器、金属支架、控制盒 2013年

马六明 《芬 马六明》1993年 行为摄影 120×79cm

马六明 《芬 马六明》1993年 行为摄影 120×79cm

吴作人 《战地黄花分外香》 1977年 布面油画 118×175.5cm

姚经才《周恩来标准像》 1956年 银盐纸基 60×48cm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