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邀约碉楼”展开幕:传统与当代间,世界文化遗产以拓印形式转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开幕式上,策展人、参展艺术家以及其他

开幕式上,策展人、参展艺术家以及其他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们合影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主持开幕式

广州美术学院数十位教授来到开幕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4月16日下午,“邀约碉楼——一次世界文化遗产的行走与五人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包括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在内的数十位教授出席了开幕式。此次展览由两部分组成:一号厅主要是“邀约碉楼”项目的成果汇报——用拓印手法再现碉楼文化,在展览中以拓片陈列的形式,实现从传统到当代、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 二号厅主要展示张福华、李喻军、杨小桦、陈舒舒、丁松坚这五位参与“邀约碉楼”项目艺术家的独立创作。五位参展艺术家同时亦在广州美术学院国、油、版、雕等不同院系中分别担任行政教育工作,故此次展览不但是一次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回望与传承,亦是一场广州美术学院跨专业学科的教授们对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的共同调研成果展。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王见在开幕式上致辞

展览艺术家代表张福华在开幕式上致辞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汉族民居建筑,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藏区高碉和广东江门开平碉楼。“邀约碉楼——一次世界文化遗产的行走与五人作品展”正是以拓片形式再现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说,“拓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久远渊源的文化线索,它体现的并非简单的艺术概念,更多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以及这种传统文化应如何在当下被重新激活。”

展览现场以拓片的形式再现碉楼文化

铁脚架有还原当时工作现场的意义

铁脚架同时亦改变作品的展示方式

  本次展览从策划、踩点、拓印、拍摄、写生到呈现出完整的艺术作品,共用了五个月时间,包括张福华、李喻军、杨小桦、陈舒舒、丁松坚五位参展艺术家在内的众多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参与此项目,国油版雕,不拘一格。他们多次出入开平,安营丁村,最终用中国拓印手法及当代观念组合展出。展览现场同时以纪录片播放的形式再现“邀约碉楼”项目实践过程,令整个展览呈现更像是一次艺术事件,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也成为艺术。对此策展人王见认为:一个艺术的事件和艺术展览的生成应该是“宽带”的,它能够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并能鼓励各色人等的参与,使艺术的行为与社会现实有所关联。当然,最后必然也会落实成为一个“成”果。但重过程,轻成果,并不以展示成果为唯一目的。这样的艺术和展览就可以超越个人化的沾沾自喜,把独乐乐变成众乐乐,把个别的审美趣味变成可交流的思想活动。

开幕式后“邀约碉楼”研讨会现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发言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对碉楼文化早有研究,在开幕式之后的研讨会上,他分别从以下两点谈及自身对本次展览的见解:一是碉楼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关系;二是五位艺术家使用拓印手法再现碉楼文化,这种从当代艺术的角度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值得推崇。

二号厅中五位艺术家的独立创作展示现场

李喻军 遗失的影像-丛林  纸本 68×68cm 2014年

丁松坚 高赞村之一 油画 60×50cm 2015年

陈舒舒 山中小镇 纸本水墨 70×102cm 2015年

张福华 墨像-3 纸本 180×97cm 2014年

杨小桦 零的突破 弹壳焊接 200×160×40cm 2002年

  另外,二号厅中所展示的张福华、李喻军、杨小桦、陈舒舒、丁松坚五位艺术家的独立创作,大多是在“邀约碉楼”项目进行期间各自的写生作品,既有对于碉楼与乡村的理性理考,如丁松坚教授关于乡间小路、十石村、高赞村等不同角度的写生创作;亦有理性思考背后的感性体悟,如李喻军教授朦胧而诗意的《遗失的影像》系列……这种独立创作的展示,作为对“邀约碉楼”项目的补充与延展,使得展览的呈现更饱满。

  据悉,此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将展至4月26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