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冠中的香港:曾经的精彩与平淡(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陈冠中 1952年生于上海,香港长大,现居北京。就读香港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大学,修社会学、政治学和传播学。1976年创办《号外》。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电影,包括《等待黎明》、《花街时代》、《杀手蝴蝶梦》等,著有《我这一代香港人》、《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香港三部曲》等。
香港文化人陈冠中已经住在北京十年有余,最近,他的小说《香港三部曲》第一部《什么都没有发生》推出简体字本,重新编辑过的《我这一代香港人》也即将出版。在陈冠中描写的商业社会里,游戏规则清晰,人们各自来去,孤独、生死、爱恋好像都不那么重要。这一代香港人空前但未必绝后,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形成,或许能从陈冠中的叙述中寻得端倪。从他的书写中,我们是否能读出这一代香港人的精神气质和归属。
青春期 在尖沙咀品味老香港
我这一代香港人,也许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因为相对于内地而言,我们生活得顺风顺水,什么都没有发生。
1952年我生在上海,家里人是小商人,1949年的时候没有走,经过“三反五反”,资产阶级被整顿,爸爸就先跑到香港,然后申请全家人出去。那是1956年,我四岁,人生第一个记忆就是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在广州车站露天过夜。
到了香港,我家四口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大约七八平方米,在尖沙咀。如果你看过张曼玉演的《花样年华》,就知道那种五六层楼的连排屋,有一个长长的走道,前面的房间大,后面的房间越来越小,我们住在中间。那个年代香港很多人是像我家这样从内地过来的,还算对贫穷和节俭的生活有点记忆。
尖沙咀的连排屋,是我在香港的第一个家。在那里住了五年,我读完幼稚园,进入小学,爸爸也开始在香港站住脚,1961年终于买了房子,我们就搬了,仍然在尖沙咀。到现在我都住在尖沙咀的老区里,感觉从小到大,这里都没有什么差别——我指的是老香港的味道。如果说高楼大厦,当然现在起来很多,所有的老店也都换了招牌,房子几乎百分之百拆过改建,但我还住在1961年买的那个房子里。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比起广州和内地其他城市,显得繁华太多。我这代香港人的青春期,是从1964年开始,到1973年结束。1964年的标志事件,就是甲壳虫乐队来香港演出。
当时香港有三种文化:国语文化、粤语文化、西洋文化。对于年轻人,三种文化都能接受到,但我们觉得最时尚的是西洋文化。之前其实已经有猫王这样的偶像影响到香港,但是1963年甲壳虫乐队成立,震撼了世界。英国的这支乐队在1964年到美国演出,美国人都疯了;跟着来香港,香港人也疯了。他们拍了个电影叫做《一夜狂欢》,我姐姐去电影院看了整整十遍。我们男孩子都开始留长一点的头发,穿牛仔裤,但父母非常反感。那时候香港还没有牛仔裤,我们到处去找,一些做成衣出口的工厂才有出口剩余的裤子。还有就是拼命练习弹吉他,香港的一大批乐队这时候纷纷起来。这是标志我们成长的时间节点,嬉皮文化彻底改变了这代年轻人的思想。我们注重现世享乐,跟父辈完全不一样了,两代人从此没办法沟通。
青春期的尾巴就是1973年的“股灾”。香港股市从1971年开始狂涨,全民炒股,恒生指数从100多点涨到1700多点。大家学会了投机赚钱的思想,原来不用做事就可以赚到这么多。可是1973年,股市又从1700多点掉回100多点,这个学习过程就完了,很多人跳楼死掉,我们则正式进入社会。
《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主人公名字叫张得志,我整本书就在写他的价值观:做专业的事,赚钱,享受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