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冯原:年轻艺术家寻求科技对雕塑的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万舒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2014年1月10日上午10点,第八届AAC艺术中国雕塑年度论坛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

  (雅昌艺术网讯)2014年1月10日上午10点,第八届AAC艺术中国雕塑年度论坛暨“年度艺术家-雕塑类”小组初评评选在798雅昌艺术中心举行。本次年度艺术家雕塑组组长由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担任,邀请冯原、何桂彦、冀少峰、吕品昌、刘礼宾、宋伟光、唐尧、翁剑青、殷双喜等共十位嘉宾担任初评评委,对于2013年度雕塑艺术的创作进行评选,最终投票评选出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类五名入围艺术家。现场首先进行的是“艺术中国微论坛主题:回望2013,年度中国雕塑最值得关注的动向”,十位嘉宾以回顾2013年的雕塑艺术创作的现象、展览、人物、事件等展开深度探讨,对于当下的雕塑艺术进行学术梳理与反思。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在发言中说到:雕塑,以传统的画种和艺术分类的标准来说,存在着一个边界和内核的问题,最近这几年,这个标准一直在变化,尤其是2013年以来,雕塑的边界越加难以辩认了。一方面是它的内部产生了突破,另一方面也是雕塑圈受到外在压力的结果,所以,关于什么是雕塑什么是当代艺术,它们之间的边界越来越不容易分辩了。这个结果也导致了年轻艺术家正在寻求科技手段对雕塑的传统进行突破,这些手段包括数字技术、声音技术等各方面的新技术形式。在大同双年展、以及最近上海的新设计展览上都可以看到,有不少新作品,你已经无法区分什么叫雕塑,什么叫装置,新锐艺术家做了很多声音装置,然而事实上它们也是雕塑,但是他们已经超越了传统雕塑的领域。关于这个边界问题,我很同意少峰的说法,不管原来雕塑的核心如何坚守,但很可能边界已经被磨灭了,或不清晰了。这是我们从作品上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另外,就是雕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刚才殷双喜也说了,中国的城市扩张进入了应该反思的阶段,现在我们要重新考虑城市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去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总书记提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话都具有强大的暗示性,使得我们对城市文明的关系进行反思,这当然也包括城市雕塑在内。

  由于要反思城市和雕塑的关系,因此就必须说第三点:制度创新。在今天的背景下来讨论城市和雕塑艺术的关系,已经很难从艺术水平方面来衡量,我们更多要去考虑过去有哪些制度方面的滞后因素。我们应该以制度创新来带动城市与雕塑的创新,这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观念和创新角度来说,今天与未来的雕塑会更加偏向于当代艺术,在城市和雕塑的关系上,广义的公共艺术正在取代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第二,从制度的公正性上面来思考,这意味着,今天的制度创新更多是要解决公共资源和民间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探索如何在城市领域中推行文化和艺术介入的公正性问题,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在制度创新方面作出探索。所以,一句话,雕塑应该从内部角度不断地扩充领地、或者不断用新的语言走向当代艺术化,同时,在城市的角度上,雕塑又必须要在更社会化的层面上符合公正性的需求。”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