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小山:对批评圈要保持警惕(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李小山
李小山是谁?
于大众而言,这名字十分陌生;但在艺术圈里,他却名噪一时。
25年前,李小山以自己人生第一篇见报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震惊美术界,从而引发轩然大波。彼时,他还是南京艺术画院的中国画研究生。初生牛犊的他观点鲜明而不容辩驳:中国画已至穷途末路。
25年后,李小山的这个观点并未有多少改变,但他的兴趣已不在此。虽然仍身处于艺术圈,仍会关注林林总总的艺术事件,但热情却已渐渐消退,用他的话说,这些年看展览“看得有点麻木了”。眼下,他最热衷的事情是小说创作,迷恋其中,不能自拔,他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写出一部有水准的作品。
李小山语气异常淡定,讲话不急不徐,但评价起文艺界的人与事,仍保持一如既往的尖锐,直言不讳。
中国画还是无出路
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中,李小山提出,中国画并无多少发展的余地,只会作为画种而保留下来。直到今天,他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他认为,中国画作为我们民族的唯一的绘画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有特殊感情是很正常的。但要谈发展,只能打个问号。李小山虽不太相信中国画能有所发展,但也不同意说它会消亡。因为中国画是中国传统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东西,还有这么多华人喜爱这种艺术形式。因此,它会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只是一种延续。中国画当作一种业余爱好,一种修身养性的东西,还是很好的。
李小山年轻时也画画,但后来越画越绝望,因为中国画的各种技巧前人已至炉火纯青地步,他便再也无做画家的决心。你画技再好,水平再高,还能超越张大千、齐白石、吴冠中?神笔马良纵是下笔如有神助,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但也只是跟真的一模一样而已,技法的完美只能是技法的完美,并无多少创造性的东西,只能一味地重复前人,所以,马良不可能进得了美术史。
创作家只能靠作品说话
之所以告别艺术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李小山对批评圈所保持的警惕心。通常有艺术家做个展,邀请一帮批评家前来,互相打个哈哈问问好,拿个车马费回去写篇吹捧文章。当创作和批评成为交换利益的工具,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永远也无法出现第一流的批评家。
另一种有趣的现象是,批评和创作之间的隔膜。批评家认为当今的这些人不值得他们批评,而创作者则认为,当下的批评家们瞎批评,才懒得理你那个茬。批评和创作,谁都看不上谁,其实大家都有错,都有问题和毛病。
从艺术批评到文学创作,是李小山主动选择的结果。不再做艺术批评,但不代表他不关注艺术,他还在圈子内,还在关注国内的艺术家,还担任着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馆长。只是,他创作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自己的写作,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出代表个人水准的作品。对于别人贴在他身上的“批评家”标签,他不以为意,也从未想着要摘下来。
前几年,李小山出版过一部八十万字的小说,那部作品承载了他的野心和努力,但他坦承,那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但他感谢这样的失败,因为这样的经验让他意识到,小说创作是一条艰难的路,需要付出太多的心血。但不管怎样,艺术家也罢,小说家也好,衡量一个搞创作的人,只有一个标准,那便是作品。没有作品,贴什么标签都不管用。当对一个人盖棺论定的时候,没有作品说什么都白搭。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