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沈若愚:也说说“城乡大学生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薛涌先生在2月6日《东方早报》评论版中发表的《中国大学的“弱智”化》一文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的大学目前招收的农村孩子太少,这不仅是公平问题,而且是效率问题。因为按照美国专家的研究结果,智商是不能改变的,且是在人群中固定分布的,而大学里应该多招收高智商的学生,从而提高竞争力。如果从农村招的孩子太少,就会多从城市招收智商不怎么拔尖的孩子,所以中国大学会“弱智”(平均智商下降)化。由此建议“政府必须以拨款为杠杆,要求大学(特别是拿国家经费最多的一流大学)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

笔者无意挑战美国专家关于智商的研究结果,仅就“城乡大学生比”,提出以下几点不同看法,同薛先生商榷:

一是薛文的新闻源可能是错误的。薛先生行文的依据是今年1月初某媒体的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笔者简单搜索,就发现这个82.3%和17.7%的城乡大学生的比例,既不是目前的,也不是全国性的。这个比例的出处是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2004年写的一篇文章,原文写道:“1999年底,《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一份关于中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报告。报告对北京多所高校2000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些学生里,28%来自北京,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24%来自全国各地不出名的城镇,18%(确切数值是17.7%)来自农村。也就是说,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可以看到,这是10年前的调查,而且是针对“北京多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不是全国性的。而今年1月15日《人民日报》的权威数据称:“教育部学生司本专科处副处长苟人民介绍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

二是逻辑的错误。假定“上世纪80年代高校城镇生源占70%”是合理的,那么如果“目前城镇生源占82.3%”是不是一定就不合理呢?笔者检索了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1985年城乡人口之比是23.71%和76.29%,而2006年城乡人口之比是43.9%和56.1%。可以看到,城镇的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了85%,那么按假设,高校中城镇生源的比例有所上升是正常的,但是上升多少是合理的,则无法确定。

三是解决方法的错误。如果政府真的“要求大学(特别是拿国家经费最多的一流大学)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高考移民”——“高考下乡”,即一些城市孩子通过各种手段变成农村户口,以便容易上大学。

其实,问题的真实模样很可能是这样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农村生源的比例是上升的,但在一流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却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农村生源在一流大学中比例下降,才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