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韩松:越界求真(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关键词:新闻
■在这个高速发展、无例可循、难以名状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比科幻还要科幻
1991年对于韩松有特别的意义,一是考进了新华社,二是《宇宙墓碑》获得“全球华人科幻小说征文大奖”,一切都离开起点,进入轨道。
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时,他报考了新华社。他拿了自己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小说《青春的跌宕》和《天道》给招考老师看,老师看了很喜欢。韩松说这是他被录取的原因之一。他没想到国家新闻社能如此包容,直到现在,新华社对他写科幻都很支持。全然不像工程师刘慈欣那样不愿自己的写作被同事领导知晓——因为会被认为“不靠谱”。
韩松作为新闻人相当成功,不仅写了大量经济、文教、政治等动态报道,还写了不少纪实作品,比如九十年代有关克隆技术进展的《人造人》,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他很老实地说,其实这些作品都是被动的约请写作,自己只是完成任务而已,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不料一本《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还让美国使馆专门请他们这些作者去吃了顿饭。
繁忙务实的新闻工作,丝毫不影响他在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和思索,他业余写了大量作品,尽管大部分因未发表仍只属于他自己,然而有限的出版已让他成为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中不可替代的一员,他的作品甚至受到海外的关注,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总有人好奇他在两个差异巨大的角色之间如何平衡,他却觉得这根本是一回事:“两者差异是很大,一方面是政治、政策、宣传纪律以及事实的核准,另一方面却要天马行空、想象无边无际。但两者不矛盾,新闻也需要想象力,要从别人没发现的角度去看问题,科幻也是提供另一种眼光去看世界。”他向记者举例:当初北京地铁一号线打通时,媒体报道的角度基本都是“相关工程竣工”,只有一家媒体报道“地铁首次穿越天安门广场”,“这就是另一种眼光。新闻需要对世界的理解,科幻也是这样。做新闻追求真,科幻也是求真的。核心都是要一个更好的世界”。
他认为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事能触发创作灵感。“很多东西就是把平时见到的事情记录下来。”他认为,在这个高速发展、无例可循、难以名状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本身比科幻还要科幻”。
因此,当记者问他,科幻小说是否作者对现实的一种超现实表达时,他深以为然:“只不过是用别的手段和思想来描述这个现实,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尝试这种表达方式,用这种方式来思考现实,他可能能得到一种很好的结论,或者平时看不到的东西。遗憾的是,科幻长期被定义为向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体,被当作儿童文学,造成了中国科幻长期以来比较幼稚的恶性循环。”不过,为什么他的小说如此晦涩与黑暗?他说:“现实本身就是晦涩的、模棱两可、难以读懂的,每个人的版本都不一样。有些问题我自己都不明白,我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写出来就是晦涩的,没有答案的。”
你看不到他在现实和科幻之间有什么纠结与困惑,他说:“写科幻能挑战任何不可能,做任何思想的试验,就怕你想象力不够。科幻的核心就是自由。”好在现在的环境宽松,所以他的创作都有机会出版。
小说之外的韩松,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坦然地针砭时弊。而在很多人想象中,他那样的身份应该顾忌多一些才对吧?他却说:“我在单位做事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只要为国家民族着想,为推动社会进步,问心无愧,批评是没有错的。而且我们应该有一定的批评性。他想了想,又说:“一般人还是把我们的部门想得太刻板了,一方面确实我们做报道可能还不够贴近老百姓,需要改进,另一方面大家对我们有一定的误解。像我这样的人在新华社是很多的。”
韩松说话不紧不慢,据说是个讷于言的人。但他写字和处理事情却比常人要快,因此繁忙的工作之外,他不仅保持写作,还能时常更新博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