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朱朱:拒绝自我复制的“飘一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商报作者刘洋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本土的泛文化定义中,“70后”艺术家被称为“飘一代”,因为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而在明日开幕的“飞越对流层——新一代绘画备忘录”正好集合了贾蔼力、李青、秦琦、仇晓飞、屠宏涛、王光乐六位“飘一代”的重要艺术家。他们区别于前一代艺术家对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对个人社会之间两元对抗立场的强调,更注重于寻找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朱朱表示,“70后”艺术家有别于前一代艺术家自我复制的循环与不断生产的过程,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质,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求变化。
商报:在本次展览中,您如何体现策展思路?
朱朱:展览场地中,我运用了与展览主题有关的结构——箭头,箭头是一种隐喻,可以表现出对立,它可以是大气层中的气流,也象征着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同时,箭头也将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看做对流层,而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正是在飞越对流层的过程中。
商报:展览主题“飞越对流层”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您是最初产生展览主题后挑选参展艺术家,还是在参展的六位艺术家作品中提炼出主题?
朱朱:一直以来,我都在计划策划一次“70后”比较重要艺术家的架上艺术展。实际上,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已不算年轻,集中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但我认为这批艺术家目前还没有得到集中、良好的梳理与展现。同时,对于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的挑选经过很长时间,最终挑选了贾蔼力、李青、秦琦、仇晓飞、屠宏涛、王光乐,但这六位并不意味着一种评判艺术家的标准。对我来说,我强调绘画本体性,选择艺术家时倾向于看他们的作品是否提供了艺术本身的修辞和风格,以及体现出的个性。
另外,以前我对这六位参展艺术家就有一些了解。但程度不一,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考察后,我发现他们存在一些共性。
商报:他们的共性体现在哪里?
朱朱:在他们的创作中没有过度的关注自我,而是在寻找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情感表达,这意味着相比其他年轻艺术家,他们更容易创造自我,当艺术家考虑的不是“自我”而是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时,便将自己放到了更大的语境中。这六位艺术家与前一代艺术家的区别在于,他们在作品中表达着更为复杂、充满变化的现实。
同时,他们非常自觉地追求艺术的进展,而且在此过程中,思考了“写实主义”。因为这些艺术家都有着学院背景,那里是“写实主义”的摇篮。此外,对以前的当代艺术也进行了思考,在图解性表达、二元对抗建立起来的表达模式中,我都能看出他们确实在不停地思考,这也是他们吸引我的地方。
商报:“70后”艺术家对于作品中体现个人印记的“符号”可能更为熟悉和敏感,例如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仇晓飞和王光乐,一直以来他们的画面会有一些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元素,您如何看待作品中的“符号化”?
朱朱:我认为,参展的六位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质,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这有别于前一代艺术家自我复制的循环与不断生产的过程。例如仇晓飞和王光乐,仇晓飞从最初作品中临摹家庭相册,到去年“登楼已去梯”个展中作品中很多非理性成分的出现以及抽象物与具象物的结合,仇晓飞在不断变化。同时,他也在涉足绘画装置领域,随着他对自我、历史、现实的不断思考和深化,他也在寻求改变。
王光乐的创作主要是三个系列“水磨石”、“寿漆”以及“无题”,他在这三个系列中交替创作,体现出一种不确定性,这也是变化。目前,他创作的“水磨石”系列作品与以前的创作有区别,观众可能认为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但实际上这种变化很大。
此外,其他几位参展艺术家,例如屠宏涛,他最初的作品是进行都市欲望的戏剧化表现,这种城市戏剧性表现在国内并不多见。我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家非常缺乏都市性表达,虽然很多艺术家通过物象进行表达,但大多都是“符号化”的。去年,屠宏涛创作了一批作品都是以静物进行呈现,如一张床、一堆书等,与以前的作品相比跨度很大。从积极的方面讲,这是他寻求变化的过程,但另一方面,这种变化脚步过快。使他遗失了一些有待深化的问题。但是,在整体上,他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是动态的,而不是在复制自我。
商报:您与李青的合作比较紧密,近几年为他策划过几次个展,您认为李青作品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朱朱:在本次参展的六位艺术家中,李青是惟一的“80后”。他的起点非常好,年轻的时候便找到了一种很有张力的表达方式,在“大家来找茬”和“互毁而同一的像”两个系列作品中,我认为这两个系列像开放性的盒子,可以任意在里面加入需要表达的现实和个人经验。特别是在“互毁而同一的像”中,他通过两张画表面的“脏”,将画中个人完整的图像进行破坏和模糊,其中包含了对绘画本身的质疑。
同时,李青也在不断地拓展自己,录像装置作品《乒乓》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这种新的尝试也带来了和屠宏涛以及所有艺术家同样的问题:当艺术家到达一个高度时将如何深化?我认为这个问题只能交给时间,因为有时这不是勤奋就能够解决的。
商报:您认为,在策展方面中国策展人与国外策展人存在哪些差距?
朱朱:我认为在布展方面存在差距,而且中国策展人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努力,以缩小这种差距。但是,我们并不是借用国外策展人的工作方式进行布展,而是在学习中吸取经验。
布展本身也是门艺术。
朱朱
诗人、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策划的主要展览包括: “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2007年)、“个案——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2008年)、“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2010年,与吕澎、高千惠联合策展)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