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小年"光景 亮点频频 2007年中国考古"新收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支持下,2007年的中国考古不断推动着普通民众对考古发现的热情,形成了一系列小高潮。然而热闹的背后,细心人不难发现全国考古工作的重心在转移——向抢救性发掘、考古资料整理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并进”转移。
相较以往“大年”的丰收,2007年的中国考古是“小年”光景,但仍然亮点频频。如下就是一些按历史远近盘点的较为吸引眼球的“新收成”:
“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发现五千年古城
回放:浙江省文物局11月底宣布,在良渚遗址发现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其东西长1500米至1700米,南北长1800米至1900米,城墙宽度40米至60米,部分地段还残留4米多高。
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作为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
点评:良渚文化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其发达的玉文化、祭祀文化等早已闻名海内外,其些许突破都令人惊喜。但定位为“城”,且是“中华第一城”,尚需进一步研究。因为考古史上少见城墙达40多米宽的,如果看作防水的堤坝更显合理。堤坝由防水灾发展出兼具防敌人的功能,进而发展为城墙,或许是一条思路。
“一坑多棺”:江西省靖安县发现东周集体葬墓地
回放:江西省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4月份罕见地出现了“一坑多棺”,47余具棺木在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墓坑内基本成排安放,多数为东西向,局部也有呈南北向。7月初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直接参与发掘与保护,部分棺内发现有青铜器、漆木竹器、玉器、金器和丝织品,甚至还有相对完整的人体骨架和脑组织。
专家认为靖安东周墓的“一坑多棺”葬俗,在中国考古史上属首次发现,用仪器检测出来的十余数“裹尸”女性的年龄则在15岁至25岁间,让人费解。作为中国南方青铜时代的重要发现之一,此次发掘无疑会对南方青铜文化、人体组织的病理学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点评:较少文献记载的南方考古常让人产生意外之感。或许这与历史上常常与华夏族作对而广布东南的东夷族的文化有关,也与史书上屡现楚国而罕见楚国之南还有他国的“常识”有关。目前,专家对墓葬属性存在争议也是自然,问题是谁有能力让十余位年轻女性“集体消失”呢?历史的奢华与残酷常常存在于“权势者”的一念之间吗?葬俗也是制度。
“王庭”:新疆巴里坤发现游牧民族王庭
回放:新疆文物部门9月宣布,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在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的面积达8.7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大型石筑高台3座、石围居住基址140余座,墓葬1666座,刻有岩画的岩石2485块。其中发掘石筑高台一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和墓葬12座,出土了一些陶器、铜器和祭祀遗迹。
专家认为,这不但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最大的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而且初步推定是月氏或匈奴的王庭。这表明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已经开始。
点评:游牧民族文化考古一直是世界考古学的难题,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草原考古学的理论一直是考古学家的梦想。相较于草原,人类文明的勃兴更依赖于农业,现有的考古学理论更多是对兴起于平原、河谷的农业文明的关注。如今,巴里坤游牧民族王庭的发现,无疑对于发展贫乏的草原考古学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因为二者在动静之上有太多的不同,譬如与平原的“山南水北之谓阳”的选址条件不同,游牧民族更重视夏牧冬驻条件下的“冬暖夏凉”。
“空中楼阁”:秦阿房宫发现仅存前殿基址
回放:阿房宫考古队12月宣布,历时5年的秦阿房宫考古调查、试掘工作已经阶段性的完成,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以东至皂河、西至沣河、北至渭河和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之间135平方公里范围内,没发现与阿房宫前殿同时期的秦代建筑遗址。
专家认为,在阿房宫前殿之外,对烽火台遗址、上天台遗址、磁石门遗址、秧歌台遗址等进行的勘探发掘表明,这些遗址都是战国秦到汉的上林苑建筑,从而确定了阿房宫就是尚未建成的前殿基址,项羽火烧阿房宫等说法不成立。作为最早的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秦汉上林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今后应该得到重点保护。
点评:历史是一种叙述,历史也是故事。秉承“春秋笔法”直书传统的中国历史,不经意地在此打了个结,让你我体验着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真,以及二者间的紧张与弛缓。同时,阿房宫仅存的“土台子”和上林苑建筑,也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理论的进退腾挪,以适应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南海1号”:世界首例整体打捞的宋代沉船
回放:在海底沉睡800多年的“南海1号”12月22日被整体打捞上来,并成功入驻了为其量身定做的“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艘1987年夏发现的宋代木船,估算长近30米、宽约10米、高达3米,载重量为600吨左右,此前已出水了包括金、铜、铁、瓷器等数千件文物。
专家认为,“南海1号”是目前世界上整体打捞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整体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其搭载的文物还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谜团。
点评:“南海1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从零开始的艰辛,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工作从理念、方法到技术装备的演变。如今,成功入驻“水晶宫”只代表水下考古完成了一半,成功的考古发掘结束,则仍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未知的艰苦工作。一艘古船就需要数年,完成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的水下考古还需要多少时间?(冯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