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裸体烟”所昭示的改革困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西方学者从香烟的演进史窥见政治的阴魂缭绕,在中国,香烟与政治的关系同样纠结不断。单说不久前,就有一位房产局长周久耕,因其有关房市的言论而被网民盯上并人肉搜索。他被发现抽150元一包的天价烟,于是厄运接踵而至,先是遭免职,后是被“双规”。经查,这厮涉嫌贪污200万元,有三处房产来源不明,如果属实,至少要判刑十年。这正是一包香烟引发的“惨案”。当然,凄凄惨惨的只是那些兔死狐悲的腐败者,大多数国人则会拍手称快。 
  香烟政治的余波并未随这位周久耕局长的快速落马而消散。人肉搜索的震慑力令某些有烟瘾的官员谈虎色变,于是在公开场合,他们悄悄收起了高档烟,改抽低档烟。更有“聪慧之士”,干脆拆除豪华的烟盒,将一根根凭肉眼难以分辨品牌的香烟放进盘子里面,端上会议桌,供开会的官员们殚精竭虑之时吞云吐雾。这被戏称为“裸体烟”。尽管此前在某些地方便有这种做法,但置身于今日的语境,人们无法不视之为周久耕案的谬种流传。
  “裸体烟”绝对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它的风行正可映照一些地方公权力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官员们直面公共舆论的监督,不再无动于衷,拿手中的权力与舆论的压力硬碰硬。他们悄然收束了权力带刺的棱角——这不啻是一种权力制衡的进步。另一方面,权力者不肯全面退缩,不肯将自己自动关进笼子,他们的对策,一般不是从正面解决问题,而是从侧面规避问题。
  所以,当天价烟成为公意的众矢之的,它并未猝然消亡,而是摇身一变,以“裸体烟”的外形继续延长腐败的权利。由此可见驯化权力的改革有多难。
  在此我倒想引入一个说法,以论析“裸体烟”所折射的中国改革的危机与反馈机制。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曾创建“冲击-回应”模式来诠释近现代中国转型史。概言之,他认为,相对于西方的动态社会,传统中国乃是一静态社会,正是西方的入侵(冲击),迫使中国进行回应(反抗或归化),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种学说被斥为“西方中心观”的文化霸权在作祟。此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传统中国自身的进化和突破。另一位美国汉学家柯文则祭出“中国中心观”予以对抗,这大概属于历史解释学上的“冲击-回应”。
  在我看来,所谓“冲击-回应”模式之与“中国中心观”,正如同地球既在公转,亦在自转,哪一个停了,这世界便玩不转。既如此,实在不必拘泥于西方与中国何为中心,以免落入了两小儿辩日的困境。
  能否用“冲击-回应”模式解释中国改革之路呢?我们不能否认改革者的内在动力。改革者本身亦是生命体,其生理机能会随历史的前行而渐渐老化,需要随时易筋洗髓,才能焕发生机。但改革者的内在动力到底有多大?这正如,周久耕们深知,天价烟乃是腐败所得,假如没有舆论的冲击,没有人肉搜索,他们会自动改“天价烟”为“裸体烟”吗?很显然,动力即便存在,亦需导火索来引燃。缺乏冲击,改革前进的速度,等于或小于蜗牛。
  值得认真审视的是改革者对于冲击的回应态度。不予回应就是自取灭亡,问题是怎么个回应法。这一模式来自历史研究,不妨就地取材。晚清史上,针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可以总结出以下数种回应方式:
  第一种是合理回应:西方人大炮打得远,军舰开得快,我们就虚心学习技术,是为“洋务运动”。器物之变以外,还有制度、观念这些更具决定性的因素,那就行立宪,开国会,修刑律,办报纸。当然,这种回应方式,往往伤害了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受到的阻力亦是最大。
  第二种叫“以不变应万变”,不管西方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多么凶猛,我照样念我的四书五经,每日三呼皇帝圣明,美其名曰维护道统。很快,皇朝亡了,道统沦为无根之木。
  第三种则是虚应故事,即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是红头具文,对策近乎坑蒙拐骗。像清政府被逼到绝境,搞预备立宪,设资政院,组内阁,但虚张声势下来,十三名内阁成员,满清贵族占九人——“皇族内阁”可谓晚清改革者最形象的注脚。杨度引过一条西方谚语:“假立宪,必成真革命。”这种偷梁换柱的改革法,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第四种则是以暴制暴。义和团运动算是民间的回应。在上层,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发生:就任命徐世昌兼办津浦铁路,张之洞认为“舆情不属,而且会激出变故”,而摄政王载沣淡淡道:“怕什么,有兵在。”张之洞闻言大惊,口吐鲜血,就此病倒。他视“有兵在”为亡国之言,认为执政者对改革无计可施,眼见民怨沸腾,却只能勒兵观变,这是最坏的一种回应方式,是真正的自绝于民,不亡何待。
  对照一下,“裸体烟”之回应属于哪一种?二四自然不是,但绝不是第一,倒更像第三种。
  好在这种应对压力的改革方法,仅仅停留在一包香烟身上,仅仅呈现出一时一地的改革困境。但这应当引起改革者的高度警惕,以便未雨绸缪。
  (作者羽戈系青年学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