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学公共课怎成“鸡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谁都知道上课得好好听讲,但就是有的课能睡倒一片;谁都知道考试要背书,但有的课还得看老师“人品”……这就是一些大学公共课。
  时值期末,据中国青年报日前关于大学公共课的报道,这些必须上的课是很多学生的“鸡肋”。事关学分,任课老师是否足够“厚道”取代教学水平成为考试的关键。一些划重点、容易过的老师,被誉为有“人品”。“人品”这种网络游戏指标被拿来衡量老师,甚至有学生直接把考试叫做“传说中的‘人品’比拼爆发”。
  为什么被学校慎重拿来给学生做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课演变到如此地步呢?中青报的采访称: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本身就很枯燥老套,老师照本宣科从头念到尾,于是往往出现已经是电脑高手的学生勉强坐在教室里学习初级知识,高年级学生网上拍卖旧作业的情况。可又不能弃之一旁,因为拿不到学分会影响毕业和保研、申请奖学金,只好平时“你讲你的,我玩我的”,期末利用“人品”突击背书。
  “教不严,师之惰”,公共课的尴尬,学校、老师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既然公共课必须存在,如何让课程有意思,让学生爱听是件不轻松的事儿。诚然,弄些花里胡哨的演示文档、多媒体教学又省力气又显得出活儿。但是,形式永远迈不过内容去,学生是检验老师的尺子。现在学生接触的信息备不住比老师广,老师偷懒不与时俱进,学校守旧不修订考试大纲,只是一味延续老传统必然行不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