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历史文化传统阅读向何处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化传统复兴 如何变成了一种商机?
2007年公众读书的热点之一,就是历史和传统文化。央视的“百家讲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制造了于丹和易中天近乎神话的奇迹。一时间,历史读物和儒学经典竟成为出版界眼中的“摇钱树”。而公众的热情则进一步证实了目前广泛存在着传统文化需求的社会心理基础。
自“五四”时期引进西方文明(德先生、赛先生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在探索中国近现代以来贫弱的原因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中国文化,国学经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把传统文化当做封建残余扫地出门。
最近十几年,国学的社会地位却是越来越提高了,不仅有国学院、孔学院,还有读经运动等等。为什么会在此时有如此的逆转?原因存在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社会土壤之中。百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寻求发展的道路。这种迫切性一度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观。直到1980年代,中国再次被拉入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发展进程,还是将西方作为现代化或现代性发展的目标。从科学民主到市场经济,都是我们从西方这个老师那里拿来的。但是,这种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发展在中国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先是革命理想和信仰的瓦解,继而是拜金主义和消费至上的横行,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普遍的道德焦虑之中。一个没有精神信仰而又沉迷于物质享乐的民族,拿什么实现民族国家的复兴?这时有人开始将目光转向更遥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即所谓国学,特别是儒家学说,希望能为社会主导价值观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道德资源。于是,传统文化就成了公众重新获得民族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当前,风靡于整个社会的“国学热”或“传统文化热”,只是这种社会心理浮出表面的那一部分。没有社会主导价值观与社会大众潜隐心理的妥协与合谋,“国学热”或“传统文化热”都是不可能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一个判断,文化传统复兴最终演变成一种商机,一种消费需求,恰是具有主流舆论导向的传媒与出版商巧妙地利用了社会大众心理制造出来的。
 
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打捞,更要甄别
这样看来,以全民阅读于丹或易中天为其特征的“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其实只是社会转型时期整体道德焦虑背景下的一种非理性选择。固然,在近现代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全盘否定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倾向,造成了文化传统的断裂。现在我们要接续这个传统,就要充分肯定传统文化,包括所谓国学经典的价值,肯定它所具有的重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其现代化的意义。但是,也要警惕这样一种倾向,即人们将其价值和意义无限地夸大了,以为找到了无所不能、克敌制胜的法宝。如,竟有人拿出《二十四孝图》给我们看,还以为是弘扬传统美德,可见其思想混乱的程度。
在这当中,不是没有理性的声音。我想在2007年的出版物中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另一个是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两本书都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固不待言,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待历史传统和文化典籍审慎而严肃的态度。他们没有全盘肯定,也没有全盘否定,他们所希望得到并奉献给读者的,只是历史的真相。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区别于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态度,穿透了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隧道,不仅揭示了历史对于现实的约束与制衡,也拓展了现实思考的空间。 
大众史学的危机
近一两年,大众史学也是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如,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其实,在此之前,讲史、读史的热潮就已经形成了。加上网络写作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热情不断升温。众多历史写作者的职业、身份、学养、背景各不相同,但不谋而合地推动了历史写作的通俗化进程,把历史从学术的楼阁中解放出来,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读物。
但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这首先表现为以央视“百家讲坛”以及部分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倾向。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了大众史学写作的前途。历史叙事需要想象力,需要鲜活生动的细节,需要平等的与读者交流的姿态,需要感性的现场描述,但是,历史叙事更需要冷静的思考、睿智的见识以及对史实应有的尊重。市场上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作品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一部分写作态度十分严肃的作者,也在叙事中显露出这样一种倾向。这种叙述方式潜藏着一定的危险性。在写作的过程中,文学手法很可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为讲史很重要的手段。在当下的大众史学写作中,经常的表现是用推论代替举证。有时是因为作者所掌握的材料太少了,于是只好依赖逻辑进行推论。如果这种情况多了,就会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认知度。毕竟这是一种历史写作,人们总是希望见到历史的真相。而历史真相的显现,既需要见识,也需要史实,二者一个都不能少。(解玺璋 )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