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解不完的谜团:一场秦兵马俑的挖掘秀(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发掘过程一再中断

经过探测,已发现的三个秦兵马俑坑中,一号坑最大,共14260平方米。国家决定在一号坑原址建立大型博物馆。1976年9月,一号坑保护大厅动工。1978年初,大厅完工,5月8日,一号坑正式开始发掘。这时的考古队已经增添了保护、修复、照相方面的专家,其中10多个修复组开始对出土的兵马俑同时间进行大规模修复。

正是这一年,刚从西北大学考古系毕业的刘占成被分配到兵马俑考古队工作。“我到工地第一天,看到一个解放军指导员,穿着军用大皮鞋,踩在已经清理出来的陶俑身上,拿着一把钢尺在指挥。”现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占成对本刊回忆道。考古发掘现场往来的翻斗车、架子车,隆隆的机器声,让刘占民看呆了,这和他实习过的考古现场不一样,一百多名解放军、民工忙碌着,现场只有五六名考古业务干部。

那时,整支考古队都住在兵马俑坑附近的农户家中,在西杨和下河两个村子一家家轮流吃派饭,每人每天交1斤粮票、3角钱。考古队队部设在西杨村的一家农户院内,时任队长杭德州和袁仲一等4位资深专家就住在院子后面积不大的寝室里。刘占成和队里另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张占民则住在另一户农户家中不到6平方米的房间。

白天在工地“挖完土”,晚上被队友称为“二占”的两个大学生还得要整理资料。房间太小,他们一个坐在炕上,一个在地上。时间一长,刘占成发现张占民能熬到夜里两三点,而自己十二点前就困了。后来他发现,袁仲一更能熬,常常通宵工作。“从那时候起,我知道这种精神成就了袁先生他们的成就,我开始敬佩这些人和这个行业。”刘占成说。

相比其他遗址,兵马俑的发掘稍简单,因为此类陪葬坑的地层结构简单,最大的难题就在文物保护。兵马俑坑在荒郊野外,发掘在露天进行,下雨、雪都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当地民间有句话:南山戴帽,长工睡觉。

南山指的是秦陵所在地骊山,当地的说法是,只要骊山顶上积云彩,就是要下雨。考古队员每天都要关注天气,尤其是骊山山顶的云层变化。要下雨了,就在兵马俑坑的周围搭小围堰,用塑料薄膜覆盖陶俑;下雪的话,就用稻草编的草帘子包住陶俑。那时候大家最大的愿望是在坑上能用苇席、竹竿搭一个遮雨挡雪的棚子。

“国家要求的时间很紧,希望尽快开放,就批准调动了军队。兵马俑上层覆盖了很厚的土,部队主要挖土。”一位参加当年发掘的工作人员说,“当时有各种说法,说挖的太快造成破坏。但是部队挖上层的土,还是加快了发掘速度。接近文物层后,就由考古人员非常仔细地发掘了。”

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在西安成立。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16位专家到兵马俑工地考察,见到“热火朝天”的景象,非常惊讶,提出严厉批评,要求停止发掘。

按照考古发掘划分方法,兵马俑一号坑按20×20米被分为27个探方,第一次发掘了五个探方,出土1087个陶俑、8辆战车、32匹陶马等。但其中25个探方土层都已被挖开,在夏鼐等人提出意见后,考古队将土回填。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0年,一号坑的发掘停止。考古队的工作也从发掘转为修复。修复期间,前五方(一号坑东面的五个探方)共清理出陶俑1087件,出土木质战车8乘,每乘陶马4匹。

1983年,考古队队长杭德州调往省文物局任职,考古队由袁仲一负责。1985年7月,考古队重新组建,并由秦俑考古队改名为秦陵考古队,石兴邦任队长,袁仲一等三人任副队长。次年3月,一号坑在停工四年半后再次开始发掘。已是“老”队员的刘占成负责发掘现场管理。

之后的八个多月。考古队完成了后五方的发掘后,正准备按计划进行文物修复、资料整理等后期工作。可是,1987年2月17日,考古队放在杂品库中的“将军俑头”被盗,此事震惊了全国文物界。

刘占成和考古队员们的发掘工作再次停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