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细叙漂泊者萧红为人为文不可复制的一生(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鲁迅胡风对萧红的序评也嫌简单化 


    记者:看《漂泊者萧红》,觉得充满了作者的深情,但在叙述中却多不动声色。比如,萧红、萧军第一次到上海的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路带着他们到咖啡馆,分手前鲁迅把装钱的信封放在桌子上,走前掏衣袋里的硬币给他们车钱,还有挥手告别——言语不多,都是动作,确感人至深。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我曾在萧红写的回忆鲁迅的文章里寻找,似乎没有写到这些记载。你写这些细节是根据文字记载,还是出于想象? 


    林贤治:《漂泊者萧红》中的所有人物对话和行动,包括事实细节,都有文字根据。只有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分析出于我的臆想。这种臆想,应当不致破坏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 


    记者:与不动声色相反的,《漂泊者萧红》的书写还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中穿插了很多的议论。这样的写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没有担心影响传记的客观性? 


    林贤治:你说的“客观性”即事实性。议论和事实是两样不同质的东西,油和水不会混在一起。议论大可以随意,只要不致破坏风格的整体的协调就可以了。本来,我希望写得更自由一些。 


    记者:鲁迅先生为《生死场》作序,胡风为此书写读后记,都对作者的文学性颇多赞赏,在你写的传记中却认为两人都因现实政治的需要,把小说纳入阶级和民族斗争的大框架,一定程度上把萧红的多声部小说化简成了单声部小说。如何理解这种被简单化? 


    林贤治:萧红的作品被简单化的理解和看待是一个事实。在这里,鲁迅作序,不等于他一定要照顾到一个作品的方方面面,只说一点不及其余是可能的,我只是不同意他质疑萧红描写、刻画人物的能力。因为萧红不是契诃夫那一路。虽然,她写起短篇《手》那样的作品,手段并不比其他写实的作家差。契诃夫有契诃夫的写法,鲁迅有鲁迅的写法,萧红自有萧红的写法,像《呼兰河传》是唯有她能这样写的。至于胡风,他把萧红这种颇有几分先锋色彩的天才作品纳入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去,当然容易显出短处而掩盖了长处。萧红的写作本身就是不规范的写作。 
   

    萧红的写作有着自由的天性 


    记者:张爱玲和萧红是现代文学的两大天才女作家,两人的写作都有着鲜明的细腻入微的特点。看萧红写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惊叹她的信手拈来,全部是生活细节连缀而成,是所有写鲁迅文章中最生动传神的美文。看你对两人的评价,似乎明显仰萧抑张,认为萧红比张爱玲要大气,具体表现主要在哪里? 


    林贤治:萧红爱人类,尤其爱弱者。张爱玲作品缺乏这种博大的爱,缺乏人性的温暖。萧红写作随意,写到哪里算哪里,这也可视作自由天性的一种表现吧。张爱玲讲究整饬,而且有迎合、媚俗的成分。至于题材、主题、人物、心理,别的形式特点等等,可比较的地方多着,就不说了。 


    记者:人说性格即命运。萧红一生颠沛流离,最为女人看重的爱情家庭的幸福似乎都没得到,最终凄惨地客死他乡。你认为是什么样的个性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 


   林贤治:我更看重的是萧红追求和坚持的东西里面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传统社会的价值的冲突。酿成萧红的悲剧,不单纯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如果萧红追求的不是自由,不是个人尊严,而是物质利益、个人财产之类,结局会大不一样。 


   记者:萧红和张爱玲相比似乎恰好形成两极,前者一心要投入生活的怀抱而却屡屡被抛弃,后者却是一直唯恐避之不及地要逃离。你怎么评价两人不同的人生方式? 


   林贤治:你也不能说张爱玲不想投入爱情的怀抱而急欲逃离。爱是无罪的。不能这样简单地判别萧红与张爱玲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方式。 


    为人为文无可复制 


    记者:从社会价值和文学创作的角度,你认为萧红的哪些作品值得今天的人认真阅读? 


    林贤治:萧红的文学是“弱势文学”。一个社会,只要存在强权,缺乏正义,只要有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群存在,萧红的作品就有阅读的价值。何况,在她那里还有自由与美这样超乎阶级和时代的东西。 


    记者:也许这是个很宏大的问题,若简单归纳,你觉得萧红的个人遭际和文学成就对当下有哪些启示? 


    林贤治:我怀疑“启示”一说。萧红无论为人或为文,都无可复制。比如,她至死仍然追求爱、追求自由,我们中间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生 平 
    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1940到达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去世。 


     主要作品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生死场》(中篇小说)、 《桥》(小说、散文集)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 、《萧红散文》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 《马伯乐》(中篇小说)、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 


    婚 姻 
   萧红有两次婚姻,第一次是与萧军。1931年萧红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后来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1938年2月两人正式分手。同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结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