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鼓界女王”骆玉笙(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骆玉笙,京韵大鼓演员,她在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 


    解说:1985年8月16日,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学性引起强烈反响,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而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骆玉笙用凄凉悲壮、铿锵有力的音调进行了完美演绎,一时间京韵大鼓被人迅速熟知起来。 
  

    公元1914年,京剧界的代表人物杨小楼会同名旦姚佩秋,在北京建成了当时京城最大的戏园名曰“第一舞台”。就在同年八月,在离上海不远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像当时许多孩子一样,六个月后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被卖到了戏法艺人骆彩吾家中,养父给她取名“骆玉笙”。 


    骆巍巍(骆玉笙孙女):奶奶的养父养母,他们就是在收养奶奶之后还收养了很多孩子,就是买了很多孩子。 


    记者:买了很多孩子。 


    骆巍巍:应该觉得他就是应该是一个经纪人,他们就是一个艺术经济人,因为他买了孩子之后一方面要做,就是骆彩吾他是变戏法嘛,他要做他的道具,然后他要找老师。 


    记者:耍杂技。 


    骆巍巍:耍杂技,中国戏法。奶奶说那时候她就穿长袍的那种,老太爷就穿那种长袍式的中国大褂。 


    记者:把她塞里头。 


    骆巍巍:把她搁在就是他腰间系的一个布袋子,然后她就在那个布袋子里。实际上就是在人的两个腿中间,然后他翻跟头,带着这孩子翻跟头,变这些这个鱼,鱼盆很多水。 


    记者:一会儿捧出个鱼缸,捧出个什么东西。 


    骆巍巍:最后变出一个孩子出来。 


    解说:这是1918年上海大世界的海报,骆彩吾和南金子的“戏迷双簧”节目就出现在的上边。就在这年,骆玉笙跟随养父骆彩吾进入大世界游艺场,并初次登台演唱。 


    刘春爱(骆玉笙入室弟子):四岁就登台了。 


    记者:就登台了,四岁登台好像有一个。 


    刘春爱:小神童一样,她嗓子简直不是四岁孩子的嗓子,一张口就老成的,简直韵味什么到位了。 
 

    记者:这就是天才。 


    刘春爱:就是天才。 


    记者:生来就是这块料。 


    刘春爱:就是干这个来的。 


    解说:小时候的骆玉笙和当时的许多养女一样,饱受凌辱。骆玉笙在自述中曾说养父对我还好,他很少打我,养母就不同了。她是从自身的遭际中理所当然的指望我,她花钱买下的养女成为她的摇钱树,挨打受气是常事。 


    记者:一般有父母的这个孩子是不可能去学艺的,因为他吃不了那个苦,要挨打的,要挨骂的。
 

    骆巍巍:是,但是打骂以后还真的就出了很多天才。 


    记者:就是,没有一个绝不是这么过来,包括中国京剧的戏班富连成,打戏打戏,可能自己的孩子反而教不出来。 


    记者:你下不了那个手啊。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河北到我们那边去的,也是一个杂技班子,那些比我还小的孩子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就三排凳子,最高的是三个凳子摞起来,然后上头站一溜孩子,在上头要往后下腰。那么高,我们上去都害怕,他在上头还要下腰,然后下面的老师,真的,那已经是解放以后的事情了,拿的是一根长鞭,鞭子指哪打哪。那有父母的孩子谁能学这个,不能学。 



    骆巍巍:是。 


    解说:天资聪慧的骆玉笙和养父学唱京剧,一起上园子或出堂会,依然清唱二黄。 


    骆巍巍:奶奶的养父呢,他喜欢京剧,他自己是变中国戏法,也说相声。奶奶五岁的时候就随着养父养母就到武汉,当时的军阀是吴佩孚在,那个时候经常给吴佩孚演出。那个时候因为骆彩吾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也会拉京剧二胡,他那二胡可以随身带着,因为当时的清唱,京剧清唱二黄也是在南北茶馆里非常盛行的。 


    解说:1923年,在汉口怡园,著名须生孟小东演出了一处新编的京剧《宣统招亲》,舞台场面浩大。在舞台的另一侧,临时搭了一个小城楼,骆玉笙反串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的城外乱纷纷,博得了满堂彩,连在台上的孟小东也忍不住叫好。 


    记者: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变成唱大鼓,京韵大鼓? 


    骆巍巍:一开始呢,她是比较喜欢唱京戏,但是她也喜欢大鼓。包括跟曲艺界,因为本身说唱艺术嘛,她本身又会说,说相声,也喜欢大鼓,这些老太太都有涉猎,奶奶都有涉猎。但是当时奶奶养母是希望她唱戏,因为唱戏的那个戏份养家,要说养家的话那个戏份拿的要高。 


    记者:对对。 


    骆巍巍:可是奶奶就是她先天有一个不足,就是她个子比较矮,如果唱老生的话,找配戏的青衣不容易找,青衣都比她个高,那么在舞台上看不是非常好看。而且那个时候经济状况就置不起行头,行头很贵。然后还有一个原因,这也是奶奶后来说,那时候在茶楼里唱清唱,那时候你拿的戏份是根据观众点戏,那么你点了几个戏,根据那个点戏去拿这个提成跟茶楼。奶奶年轻的时候我觉得不是美人,只能说挺可爱的,而且她也不善于应酬很多客人,所以她点戏的那个戏份总是特别少,她觉得自己唱的不错,但是那种现实她又,她不愿意在那个方面改变自己,但是曲艺演出曲艺演员呢,就是大家一起唱,唱完了以后有这个总收入大家来分成,她觉得这种形式对她比较合适。 


    然后因为从小生长在江湖上艺人之家,也认识很多的曲艺艺人,就是在这种相互的影响和学习当中逐渐的就确立了表演京韵大鼓。  







 
关键词: 女王 骆玉 人物专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